髖關節影響行動力?換人工髖關節容易脫臼嗎?骨科醫師:高風險族群動手術前記得做一件事

52,112 收藏0
「該邊痛」難啟齒?長期臀、髖、大腿痛不見好轉,走路跛行,甚至痛到沒辦法自由行動?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檢查是否髖關節出問題。髖關節連接骨盆及大腿,是影響下半身活動的重要大關節,當髖關節有病變且藥物與復健治療無效,就可能需要動手術更換人工髖關節。臺中榮總骨科關節重建科王證琪醫師表示,若為高脫臼風險族群,經評估需要動手術更換人工髖關節時,可主動向醫師諮詢「雙動式」人工髖關節,避免術後出現髖關節脫臼的困擾。

4大因素可能造成髖關節病變!不只有該邊痛,大腿痛、膝蓋痛也要注意


王證琪醫師指出,「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大腿骨)、骨盆上的髖臼所組成,髖關節要支撐全身的重量,是全身承受力量最重的關節,當髖關節的關節軟骨磨損,就可能會引起髖關節病變。髖關節病變會有『該邊痛』症狀,是因為髖關節的位置靠近鼠蹊部,若發生髖關節病變,讓周遭組織發炎,引發的疼痛訊號會傳達到鼠蹊部,導致『該邊痛』」。

此外,「髖關節病變的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髖部側面疼痛、關節卡卡、彎曲或旋轉的角度減少,有時也會有轉移痛在大腿或膝蓋附近」,王證琪醫師還提到,「髖關節病變嚴重時,可能會有長短腳的現象,也常常會令病人痛到無法蹲下穿鞋或剪腳指甲、走路跛行需要持拐杖,影響行動能力,甚至痛到無法入眠,生活品質低落。」

王證琪醫師說明,「髖關節病變的常見原因,包含:年齡造成的退化、長期使用類固醇或酗酒等因素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創傷後骨關節炎等。初期的髖關節病變,通常會建議病人接受保守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關節注射等,並請病人平時要增加休息時間,適度控制體重,以減輕髖關節的負擔」。

擔心手術後彎腰、蹲低就脫臼?醫師叮嚀:脫臼高風險族群要慎選人工髖關節


「當髖關節病變的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且接受藥物及復健治療都沒辦法改善」,王證琪醫師舉例,「例如經常需要吃止痛藥,吃了止痛藥仍無法改善疼痛,晚上無法入睡,白天難以活動,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習慣以髖關節省力的方式來走路,或是需要助行器才能行走時的不適,醫師就會針對病人是否需要動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進行評估」。

「手術之前,因為人工髖關節有不同種類,需要動手術的病人可依自身條件,向主治醫師諮詢是否有適合的人工髖關節。例如有些動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會反映,使用蹲式馬桶、坐太軟的沙發、盤腿、或做瑜伽時,都會擔心人工髖關節可能脫臼。造成人工髖關節脫臼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動作,有可能使得人工髖關節的活動角度過大而造成脫臼,也有可能是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狀況不佳、力氣不夠,無法穩定住人工髖關節」。

王證琪醫師建議,「如果病人本身是髖關節脫臼的高風險族群,就需要將髖關節脫臼的風險,納入選擇人工髖關節的考量」。

「髖關節脫臼的高風險族群包括:神經肌肉疾病、較嚴重的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曾經接受多節脊椎融合手術、或是需要再次置換人工髖關節的患者等等」,王證琪醫師也提醒,「若是髖關節脫臼的高風險族群,可以在術前向醫師詢問人工髖關節的選擇,並且主動詢問應避免做出哪些姿勢,術後也需要強化髖關節附近的肌肉群幫助穩定關節」。

特殊設計改善術後脫臼,「雙動式」人工髖關節已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


「人工髖關節以碗狀的髖臼杯、襯墊、圓形的球頭共同組成,髖臼杯內一般會置放固定式的襯墊,襯墊的功能相當於原本的關節軟骨」,王證琪醫師指出,「從前的人工髖關節球頭尺寸較小,比較容易有脫臼的問題。現今的設計將球頭尺寸做大,脫臼的問題因而降低」。王證琪醫師提到,「特別針對高風險脫臼的族群,『雙動式』人工髖關節設計成一個小頭、一個大頭。小頭是原本的球頭,大頭相當是一個活動式的襯墊,當關節活動到極大的角度時,小頭可以在大頭內轉動,大頭又可以在髖臼杯中轉動。相比傳統的單一活動關節,多了第二個能夠活動的部份,因此稱為『雙動式』人工髖關節,這樣的設計可以提升活動角度,又更降低脫臼機率」。隨著製程技術的進步,目前『雙動式』人工髖關節已經普遍採用最新的模組化共用平台,優點是與髖臼杯及其他部件完全相容,醫師可用最熟悉的操作方式進行手術,有助於提升安全性,並提供穩定可預期的術後效果。

至於『雙動式』人工髖關節的費用,王證琪醫師說明,「目前『模組化雙動系統』在特定的適應症已有健保給付補助,從2023年9月1日起,若符合高脫臼風險的病人(例如小兒麻痺、神經肌肉疾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神經損傷等病況),通過事前審查核准,即可由健保給付使用;若沒有通過事前審查核准,則維持跟原本一樣自費使用」。

王證琪醫師提醒,「年輕或運動量較大的族群,考量到襯墊磨損,可考慮搭配抗磨損抗氧化的維他命E襯墊,幫助大幅延長耐用年限;亦可同時搭配3D列印鈦骨髖臼杯,近似人體骨小樑的立體結構,有助於骨骼生長,加強植入物和髖骨之間的緊密結合」。

「雙動式」人工髖關節 vs 傳統人工髖關節比較

依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人工髖關節,降低脫臼風險


王證琪醫師分享,「我曾治療過的一位陳伯伯,他在二十幾年前換過人工髖關節,近年因為脊椎退化,接受長節脊椎融合手術之後,脊椎被固定起來,無法和髖關節形成自然的連動,使得人工髖關節開始反覆性脫臼,每個月為了將髖關節復位就要去急診室4、5次,讓他相當困擾。經過評估後,我建議陳伯伯可以重新置換使用『雙動式』人工髖關節,術後至今關節不再脫位」。

「另外一位杜先生,他平常是一位水電師傅,也是在十幾年前曾經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近年因為使用多年的人工髖關節出現襯墊磨損的狀況,造成疼痛跛行症狀」,王證琪醫師表示,「由於需要再次置換人工髖關節,並且考量到病人在工作時需要蹲低及爬三角梯會大角度活動,我幫他使用『雙動式』人工髖關節,術後工作時不需要顧慮髖關節的動作,術後患者本人也相當滿意!」

「雙動式」人工髖關節 vs 傳統人工髖關節比較

注:本文僅作教育科普用途,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醫學專業人員諮詢。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