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曉》給爸媽的育兒震撼 醫:穩定上學過動孩的行為表現,『藥』知道的事

38,097 收藏0
年僅12歲的林品彤在國片《小曉》詮釋ADHD女孩,一舉奪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值得注意的是,《小曉》呈現ADHD患者的生活片段,卻不是一部典型的ADHD衛教片,有些人在觀影後心情無比沉重,有人感動大哭,也有些人不滿地指出電影呈現與實際情況不符,《小曉》粉專也特地發文說明,「電影往往不是所見即所得,而是為了引發觀影者深入思考」。

其實,從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小曉》可以帶給我們更多學習及省思!



Q:小曉的ADHD症狀不典型?過動兒都像小曉這樣嗎?



A:ADHD是大腦發育速度和一般人不同造成的問題,包含「注意力缺失」、「過動與衝動」2大類核心症狀,每個ADHD小朋友症狀都不一樣。



ADHD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簡稱,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君威提到,依據目前研究,ADHD是生理因素造成,主要是大腦皮質發育較慢,進而影響小朋友的專注力及衝動控制能力,建議及早服用藥物,針對問題源頭加以改善。

ADHD核心症狀包含:注意力缺失、過動與衝動,張君威醫師說明,「注意力缺失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持續專注,經常影響學習成就;衝動過動則是容易干擾到其他同學,或是跟同學起衝突。有些人只符合其中一類特徵,也有人兩類特徵都符合,並不是每個過動兒的症狀都一模一樣!」

舉例來說,電影中小曉多次造成他人受傷,張君威醫師對此分享看診經驗,他說,「有些小朋友沒辦法專注,看起來只是常發呆、學習成效不好;也有些小朋友會去發現有趣事情,例如看見體重計,他不只是量體重,而是在體重計上跳來跳去,小朋友沒辦法克制,但不見得會以暴力的方式表現出來」。



Q:小曉為什麼要吃藥?要吃多久?



A:ADHD藥物旨在幫助大腦提升專注力,經過醫生的綜合評估診斷才能取得ADHD藥物,若是症狀改善就可能在將來減藥或停藥



觀眾也很容易發現,小曉的生活離不開「吃藥」,學校老師讓她吃藥,放學後媽媽也叫她吃藥,為什麼ADHD小朋友要吃藥?張君威醫師解釋,「ADHD藥物可以幫助大腦提升專注力,就好像數學不好去補習,只要跟上進度就不用繼續補習,等到小朋友專注力足夠、可以控制住自己,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

如果小朋友經過醫師評估診斷為ADHD,通常就會建議開始服用ADHD藥物。張君威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評估方式是提供量表給照顧者填寫,例如家長、學校老師、安親班老師等,有時也會請家長提供學校聯絡簿作為參考,這些資料當中的蛛絲馬跡,都能幫助醫師釐清小朋友是否符合ADHD的特徵」。

對家長來說,還有另一種更有說服力的診斷方式,就是類似電腦遊戲的「持續性表現測驗」(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簡稱CPT),「在遊戲中,小朋友要分辨敵我,該打的敵人要打,不該打的自己人就不能打,這類工具可以幫助測量小朋友的專注力,再配合量表回覆的內容,一併做出診斷。

Q:小曉吃藥的時間對嗎?ADHD吃藥就會改善嗎?



A:ADHD藥物分成短效型、長效型,還有各種不同劑量,可以依狀況調整;有了藥物輔助,更要把握時機練習專注。



若確診為ADHD開始吃藥,ADHD藥物可分為短效型、長效型,張君威醫師說明,「短效型藥物的藥效約4小時,一般最常聽到的『利他能』(Ritalin)就是短效型藥物;長效型藥物的藥效可長達8小時、12小時不等,例如『利長能』(Ritalin LA)、『思有得』(Methydur)、『專思達』(Concerta)等」。

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吃藥後,專注力有沒有提升,或是有沒有出現副作用等,再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或是更換藥物種類。張君威醫師也指出,不同類型的藥物有不同的使用時機,也可以搭配使用,例如:

・早上要上課,下午讓小朋友開心玩,可以在早上吃短效型ADHD藥物。

・要上一整天的課,可以在早上出門前吃長效型的ADHD藥物。

・放學後需要上安親班或寫作業,也可以再給予短效型ADHD藥物輔助。

而小曉吃藥治療似乎改善效果有限,張君威醫師特別提醒,ADHD小朋友吃藥後專注力提升,建議家長把握時機讓小朋友練習專心,最好盡量將環境淨空,減少會讓小朋友分心的人事物,同時讓小朋友一次專心做一件事情,例如寫功課,寫完國語、再寫數學,讓小朋友慢慢養成按部就班的習慣。

張君威醫師提到,很多ADHD小朋友吃藥後會感受到自己的變化,因而不同於小曉排斥吃藥,有時反而是小朋友主動要求吃藥,他認為,「小朋友有受教權,也有吃藥的權利」,若能及早接受藥物治療,等到小朋友逐漸能控制自己,也能判斷自己需不需要吃藥,平常就能停藥,過著和常人無異的生活。

Q:學校開紅單、同學集點數、老師安排假朋友…誰能真的幫助小曉?



A:讓ADHD的正確知識愈來愈普及,當社會大眾都了解ADHD小朋友,你我都能夠成為小曉和小曉母親的助力。



面對部分觀眾質疑《小曉》對於家長、學校師生的描寫,其實不可諱言的是,ADHD小朋友及家長在現實環境中往往面臨沉重壓力,例如ADHD小朋友不易適應強調守規矩及同儕關係的校園環境,家長也為了ADHD小朋友需要看醫生、做評估、處理小朋友的各種狀況等,天天都筋疲力竭。

隨著社會大眾對於ADHD的認識愈來愈普及,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對於ADHD的症狀也愈來愈敏感,近年來及早被辨識出可能是ADHD而接受評估的小朋友也呈現增加趨勢,甚至要接受評估還需要排隊等待,但是也有些人對於ADHD的認識並不完全正確,例如以為ADHD是精神病、污名化ADHD藥物等。

張君威醫師表示,有時可以看到認真的老師,在下班後陪著家長和小朋友一起來看醫生,「這時我通常會和老師聊聊,班上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狀況的同學,有時也會接受老師的邀請,走入校園,為家長們解答ADHD的疑難雜症,或是到班上跟同學們分享ADHD小知識,都可以降低未來引發衝突的機會」。

此外,張君威醫師認為,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很重要,「家中同樣有ADHD小朋友的家長所成立的群組,同質性高,能夠互相理解、彼此分享,對於小朋友用藥的經驗,或是行為輔導,都可以聽聽其他家長的親身經驗,而不是像電影中家長群組,總是流於對小曉和小曉母親的批評!」



張君威醫師
輔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病理學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研究員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副教授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主任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教研部主任
文化大學、師大附中諮商輔導老師
老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精神科專科醫師
部定助理教授

主治專長:
睡眠障礙:失眠、多夢、睡眠品質檢測、安眠藥戒除、不寧腿症
情緒障礙:憂鬱、焦慮、恐慌、強迫、腳麻、霸凌、創傷壓力
自律神經失調:胸悶、心悸、手抖、盜汗、耳鳴、腸躁、虛弱
中年精神疾病:更年期症候群、性功能障礙、腦霧、腦鳴
老年心理衛生:記憶力減退、失智、孤獨、妄想、幻覺、沮喪
兒童心理衛生:專注力檢測、過動、自閉、亞斯伯格、拒學、
智力測驗、對立反抗、割腕、學障、情障、學校IEP諮詢。
一般精神疾病;躁鬱、思覺失調、身心障礙鑑定、rtms諮詢
成癮疾病:安眠藥成癮、網路成癮、手機成癮、酒癮
心理諮詢:會考學測壓力、性別不安、親子關係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標籤: 健康小撇步 ADHD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