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魚、馬鈴薯吃錯都可能中毒!盤點常見食物中毒原因,這2種毒素加熱也除不掉

270,944 收藏1
衛生主管機關定義所謂的食物中毒,是兩個人以上共同吃下某些食物發生不舒服症狀,就可稱為食物中毒。在食物中毒事件處理中,我們常需要注意所謂「潛伏期」,也就是從暴露後到出現症狀中間延遲多久時間?根據潛伏期,來推測可能的致病因子是什麼?

尤其是一些細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吃下遭到污染的食物,細菌進入腸胃道中需要時間繁殖,增生至一定的菌落數或產生足量的毒素,才會導致傷害症狀的產生,而不同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其潛伏期也有些差異。

台灣最常見的腸炎弧菌食物中毒,其潛伏期範圍很廣,約4~24小時;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潛伏期則短至1小時,長至6小時左右,平均為2~4小時,其潛伏期較短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大量的細菌毒素所造成;而沙門氏桿菌食物中毒主要來自食用受污染的蛋和肉類,潛伏期可以從6小時至長達3天左右都有可能;肉毒桿菌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為12~48小時,其毒性則來自細菌產生的毒素─肉毒桿菌毒素(botulotoxin)中毒。

另外,最近常見存在灰塵中的仙人掌桿菌,其在食品中的帶菌率可以高達20~70%。這個細菌造成的食物中毒有兩種型態,第一種型態潛伏期短,只有1~5個小時,有時候半個小時內就會產生症狀,稱為嘔吐型。中毒的原因常和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米飯放置於室溫時間過長是常見的污染途徑。另一種稱為腹瀉型,和肉類製品被污染有關,潛伏期可以長達8~16小時。

若此中毒事件是急診醫師懷疑的麻痺性貝毒或河魨毒造成的傷害,治療起來可能就沒那麼容易了。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因河魨毒素中毒的案例並不多,不過偶爾還是會有群聚的現象,因為很多人認為河魨肉味道鮮美,令人趨之若鶩。台灣的河魨因種類、地域及季節不同(根據研究,台灣海域有30多種河魨),而有毒性強弱之分,其中河魨的內臟卵巢、肝臟含有劇毒,腸、皮膚則含有強毒。不過也有部分河魨的魚肉一樣含毒,像是橫紋多紀魨就幾乎全身都含有大量河魨毒素。

河魨毒屬於神經毒素,毒性比氰化物強約1250倍(以小動物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劑量來比較)。而且它不是蛋白質毒素,所以不會隨高溫烹煮而失去毒性,也不會因曬乾或用大量鹽醃製而消除。因此,坊間製作的「香魚片」如果誤用到有毒的河魨魚來製作,吃到這種香魚片就可能產生中毒情況。

在農委會漁業署的公告中,只有黑鯖河魨、白鯖河魨等無毒河魨魚種,可以販售或加工成「香魚片」。衛生署則規定若無毒可食用的河魨作為包裝販售的「香魚片」,必須清楚標明河魨魚種。在台灣,「香魚片」使用的魚種不少,主要是越南進口的沙腸魚或剝皮魚、竹仔魚等無毒魚類,再加上業者做好魚類標示規範,會產生問題的產品已經少見。會出現問題的,幾乎都是自己捕撈、製作及食用,或是外籍移工誤認、誤食。

吃海鮮出現食物中毒,不一定是細菌惹禍!下一頁看看醫師提醒還有哪些需要提防毒素的食物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