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本土傷寒!北部男「發燒、咳嗽」6症狀,疾管署曝可能感染來源

21,070 收藏0
今年首例本土傷寒案例出現!疾管署11日公布,北部有10多歲男性出現發燒、肌肉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口腔潰瘍等6症狀,並確診傷寒桿菌。目前衛生單位已啟動相關防治措施,並採集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

傷寒今年本土首例!患者發病前曾至北部漁港生食海鮮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患者無國外旅遊史、潛在疾病史,於1月27日出現發燒等症狀後,雖曾到診所就醫、症狀一度改善,但4、5天後又反覆發燒,這時到急診經血液檢驗,才發現有感染跡象,收治住院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續檢出傷寒桿菌,迄今已住院約10天。

而患者在傷寒潛伏期間,曾與6名同住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推測可能與食用遭受污染的海鮮有關,其中2名家人也曾在2~3天後出現腹瀉症狀,目前已康復;另4名家人、27名同班同學則無疑似症狀。

傷寒是什麼? 



疾管署表示,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為8~14天(可由3~60天不等),雖是全球性疾病且世界各地均有病例,但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尤其在自來水不普及、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近年已開發國家因衛生設備改善,病例數即大幅減少。

不過,台灣仍偶有傷寒案例發生,根據統計,自2021年起迄今累計傷寒確定病例26例,其中本土病例10例及境外移入病例16例,以20-39歲個案為多;境外移入個案以鄰近亞洲國家為主,如印尼、泰國等。

感染傷寒有什麼症狀?會傳染嗎?



一旦被傷寒桿菌感染,民眾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需要注意的是,傷寒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穿孔。 

傷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帶菌者的糞便、尿液汙染到食物或飲水,蒼蠅也可能是傳播媒介之一。例如河床若受汙染,在該處生長的貝類也可能吸附病原體,也因此海鮮、水果、蔬菜都可能成為傳染媒介。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傷寒桿菌後一週到恢復期之間,都有可能傳染給他人,若傷寒患者未接受治療,約有10%患者可帶菌長達3個月,2~5%患者會變成慢性帶菌者。換句話說,帶有傷寒桿菌的民眾同樣也可能成為傳播媒介,例如在料理時沾有病菌的手就可能汙染食物。

如何預防被傷寒桿菌感染?



由於傷寒傳播模式與飲食、環境衛生息息相關,疾管署呼籲民眾,留意以下注意事項,尤其是若前往非一般觀光區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點旅行時須特別小心,以預防感染傷寒:

  1. 吃熟食:食物應充分煮熟並趁熱食用,甲殼類海鮮須加熱至沸騰或蒸煮10分鐘以上。
  2. 防範交叉污染:烹調與儲存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冷盤及沙拉等食品須妥善保存。
  3. 避免飲用生水:飲水則應煮沸處理,或選用瓶裝水。
  4. 勤洗手: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與更換尿布後,應以肥皂及清水洗手,減少感染風險。

預防傷寒需要打疫苗嗎?



提到預防疾病,施打疫苗是提升人體對該疾病免疫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不過疾管署說明,一般觀光、短期商務旅客感染傷寒的風險較低,注意飲食安全即可。除非已確定會前往較偏僻、衛生條件較差小型都市、村落等地點,則建議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接種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施打)。

參考資料:
  1.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衛生福利部
  2. 傷寒..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3. 傷寒及副傷寒
  4. 傷寒及副傷寒Q&A..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