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脫臼可能比你我想像的更常見。26歲知名饒舌歌手高爾軒也有習慣性脫臼問題,2023年末演唱會時,本開心地想揮手帶動現場氣氛,不料才揮幾下卻突然脫臼,在台上露出痛苦神情,還自行施力推回脫臼的手臂繼續表演。後來,他在社群回應粉絲「身體擺正韌帶就會回去了,沒什麼後遺症,當下會痛而已」。不過,習慣性脫臼不會痛就真的沒事?可以自行推回去嗎?專家提醒千萬別忽視!
肩膀是最容易脫臼的關節!為何會「習慣性脫臼」?
知昕物理治療所分析,肩膀是人體「最不穩定」的關節,這個特色讓人類的手臂活動的角度、範圍更大,也相較其他關節來說更容易脫臼。物理治療師張富詠(三個字SunGuts)曾拍片分析,可以讓肩膀在如此低穩定度、高活動度又不會隨便脫臼的關鍵,就在於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這些韌帶統稱「關節囊」。
關節囊會緊密包裹肩關節,有如防護罩般使肩膀與手臂骨頭不分離。若不慎因外力過度刺激(如跌倒、車禍、運動),使肩關節囊撕裂、破了洞、骨頭掉出來,即是使肩膀脫臼。
此時除了疼痛外,可能會出現「肩關節變平」、「肩關節凹陷」、「手臂舉不起來,像懸吊在肩膀旁」等症狀。維力骨科診所建議,一旦脫臼,「切勿自行或由他人將脫臼關節推回」,應立即以較不痛的姿勢固定傷處,並盡速冰敷、就醫治療。
維力骨科診所院長高逢駿則曾受媒體訪問指出,最常出現肩膀脫臼問題的患者是20多歲、60多歲民眾,兩者常見成因略有不同,因此不論年齡為何,一旦脫臼應盡速交由醫師評估:
- 20多歲:外力撞擊或運動傷害。
- 60多歲:常因旋轉肌腱破裂使關節不穩定,更容易因輕微撞擊而脫臼。
輕微脫臼別放著不管!肩關節越來越不穩定,恐導致習慣性脫臼
肩膀脫臼嚴重患者需要開刀固定,然而輕微脫臼患者往往會忽略脫臼的嚴重性,患者在休息、傷口復原、肩膀能活動後,自然會覺得肩膀已完全恢復,實際上這是錯誤想法。
「三個字SunGuts」解釋,即便肩膀看似已無大礙,但受損的關節囊修復需要一段時間,此時容易再經歷多次脫臼,使關節囊反覆受傷,讓關節囊遲遲無法癒合,甚至越破越大洞,就可能讓肩關節變得非常不穩定,造成「習慣性脫臼」。
習慣性脫臼不痛也要看醫生!醫:需密切留意4事項
可別以為習慣性脫臼不怎麼痛(甚至不會痛),自己「喬一喬」把脫臼的手臂推回肩關節就沒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主治醫師洪志凱曾撰文進一步解釋,習慣性脫臼可能會擴大受傷組織,使關節囊的受傷範圍變得更大,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肩胛骨、肱骨骨頭缺陷、軟骨磨損,惡化關節穩定度,大幅增加治療難度,也可能另肩關節提前退化、功能喪失。
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受《TVBS》媒體訪問時則分析,若習慣性脫臼沒有治療,年紀漸長後旋轉肌破裂,已經錯過最佳手術時機,但不手術會更糟糕,「隨著肩關節慢慢退化,旋轉肌也會越破越大,最終只能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於臉書專頁提醒,習慣性脫臼患者需要密切留意4件事:
- 就醫不要拖:雖然很多人已習慣自己把關節「喬回去」,但仍建議就醫評估關節是否受損,並制定專屬治療計劃。
- 遵循醫囑:遵循治療計劃,包括物理治療、運動強化、開刀治療等。
- 平時保護關節:使用護肩等護具,並避免過度使用關節(如激烈運動),以減少再次脫臼風險。
- 持續追蹤:確保療程有效,並監測關節健康狀況。若再次脫臼,應立即咨詢醫師,避免進一步傷害。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