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可倫醫師唱作俱佳,於臉書專頁PO出「海線骨科最新單曲」《我只在乎你…的骨質與肌力》,用有趣的歌詞提醒民眾,35歲後骨質就會開始流失,且每多10歲,肌肉就會少近一成,因此「當我們慢慢老去,記得驗骨密」,提醒民眾盡速至醫院檢查
骨質疏鬆幾乎無症狀!醫:發現自己變矮要小心,3招居家簡易檢測
骨質疏鬆是指骨骼鈣質流失過多,導致變得脆弱、容易斷裂。根據國健署統計,它不僅是65歲以上長者的常見慢性病,且50歲以上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而女性骨質疏鬆症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
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孟晃解釋,骨質疏鬆症幾乎零症狀,民眾往往發現「身高變矮」才有所察覺。為了讓民眾提早察覺骨鬆跡象,營養師陳嫚羚(嫚嫚營養師)則曾於臉書撰文,提供了居家簡易的測量方式與標準,供民眾參考:
- 身高變矮≥4cm:與年輕時身高相比,變矮超過4 cm。
- 頭後枕部與牆壁距離≥3 cm:靠牆站立,肩、臀、後腳跟貼緊牆壁、兩眼自然平視。測量頭後枕部與牆壁的水平距離,正常人應當小於1 cm。
- 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距離≤2 cm:兩手自然平舉站立,測量側面肋骨最下緣與骨盆上緣的垂直間距。正常人應有2~3 指幅寬或大於5 cm。
髖部骨折是骨質疏鬆的大殺手!長期臥床導致併發症
北醫附醫骨科部醫師吳孟晃、王柏堯提醒,骨質疏鬆雖然較無感,但若嚴重到一定程度,當不慎跌倒時就恐引起嚴重骨折。而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手腕,其中髖部骨折的危害最大。
髖部骨折除了疼痛外,病患還恐面臨長期臥床,甚至恐併發嚴重併發症,根據東元綜合醫院資料,「老人殺手」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病人死亡多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包括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不但需要時間復健,還會有行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等問題,不得不慎。
預防骨鬆鈣質、維生素D怎麼補?太極拳、游泳等運動竟效益不佳
若想預防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等嚴重疾患,嚴可倫醫師幽默地唱道:
- 當我們慢慢老去,記得驗骨密;補充鈣質別忘了,維他命D
- 當我們慢慢老去,要維持肌力;深蹲平衡核心,再加點阻力
骨質疏鬆鈣質、維生素D怎麼補?一起吃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北醫附醫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建議,民眾可透過每天喝1~2杯牛奶、1~2片起司、半盒豆腐、2片豆乾,搭配小魚乾、黑芝麻等高鈣食物攝取足量的鈣質。若無法攝取到足量補鈣食物,則可適時補充鈣片。(參考來源:北醫附醫新聞稿)
而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維生素D能促進鈣吸收,維護正常骨代謝,肌肉功能,平衡功能和防範跌倒。研究也證實,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時,會增加骨流失量、降低骨密度。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攝取「1200mg鈣(含鈣片)和800~1000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即便已是骨質疏鬆患者,只要同時補足鈣質與維生素D,即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維生素D的來源,除了曬太陽、吃保健食品外,運動營養師楊承樺也建議,透過黑木耳、乾香菇、鮭魚、秋刀魚、鴨肉、牛奶、蛋黃、豬肝等食材補充。
運動提升骨密度!預防骨鬆下樓梯、墊腳尖、深蹲也有效
除了攝取充足營養素外,也可透過運動預防、治療骨質疏鬆症。根據《中山醫訊》資料,運動時,因肌肉收縮與地面的反作用力,能刺激骨骼產生再塑作用。然而並非所有運動都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散步、太極拳、游泳等較緩和、低衝擊性的運動,雖能維持長者心肺功能,但因對骨骼的刺激不大,改善骨質密度的效益較少。建議民眾透過以下運動,維持骨骼健康:
- 衝擊性承重運動:快走、慢跑、上下階梯、原地用力踏步、跳舞或網球等,每天運動30~50分鐘(可分次做),每周運動4~5天。
澳洲曾有研究,以60多歲~80多歲的肥胖女性為對象,讓她們從6樓下樓梯至1樓,每天2次,每周進行2天。研究結果發現,下樓梯不僅增加肌力,還可以提升骨密度高達6%。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宇山惠子說明,下樓梯會直接給予骨骼衝擊與刺激,能刺激骨骼生成新的細胞,活化骨骼代謝。 - 上下肢阻力運動(鍛鍊肌肉):用沙包、啞鈴、壺鈴、裝水寶特瓶、彈力繩等物訓練雙手、雙腳肌肉。
日本諏訪中央醫院名譽院長、名醫鎌田實曾表示,透過墊腳尖、深蹲等動作鍛鍊下肢肌肉,能幫助分泌肌動蛋白,有助降血糖、減少罹癌風險、提高記憶力。當年鎌田實雖已70歲,但和20~44歲的年輕族群比較,他的骨密度更比他們多出130%,雖然動作簡單,但可鍛鍊肌肉、提高骨鈣素分泌,能提升骨密度、預防骨鬆、跌倒。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