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好誘人,卻讓人愈來愈不想下廚?美國名廚:認真對待食物找回心滿意足

24,226 收藏0
速食文化事事都講求便利性,代表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該不費吹灰之力。只要拿起智慧型手機,花個幾秒點幾下,UberEats司機就會幫你把熱呼呼的墨西哥捲餅送上門。車子一下交流道就可以開入得來速,馬上就可以享用一份現炸的雞塊,一切都顯得有效率又充滿餘裕,非常「方便」。沒錯,就是速食業三大特質:「快速、便宜、方便」其中之一的體現。

確實,便利的生活可以讓我們少費點力,但沉溺於便利帶來的好處卻可能問題重重。當你面對一件麻煩事,是不是就懶得做了?何苦自找麻煩,對吧?過於便利的生活會逐漸腐蝕我們的心志,讓人失去做事的動力,我們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最後發現自己好像真的什麼事都做不好。

烹飪的心滿意足:不抄近路,自己動手做



一九六五年時,我正在法國讀大學,當時的我深深著迷於法國人購物、烹飪和進食的態度,儘管只是他們日復一日的習慣,儘管耗去了他們大把的時間,但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日常卻讓他們得以享用美味的餐食,日子也過得充實有意義。真是當頭棒喝啊!

這種慢活、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不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嗎?每天前往市集逛逛,選購完熟的時令蔬果並加以細心烹調,如此一來就能日日品嘗到美味的餐點。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人的採買方式與之大相逕庭,基本上每週去一趟超市就完事了。回國之後,我在購物上依舊保有法式作風,我會到鎮上另一端的日本小農市集採買,也會為了最優質的橄欖和食用油,不辭勞苦地從柏克萊開車前往舊金山,到當地的法國與義大利熟食店朝聖。

方便與否從來不會左右我的購物決定,也不是我做任何事的考量因素。我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社群之間有來有往的商業模式。我總是對前往當地的肉鋪與農夫市集躍躍欲試,Acme烘焙坊(一家以販售健康有機麵包而聞名的麵包店)裡撲鼻而來的麵包香氣也使我醉心不已。這些日常帶來的快樂與日積月累的寶貴經歷更讓我確信,時間就該花費在美好(但麻煩)的事物上。

我多麼希望人們可以知道,食物的觸感、氣味與味道可以帶來多麼豐盛的感受,而與市集裡的小農聊聊天,或是無意中碰見同樣前來採購的朋友,也會讓你的日子更加多采多姿。如果少了這些交流機會,我的五感將會變得多麼貧乏,而社群之間想必也會變得更加冷漠疏離吧。

帕妮絲之家(作者開設之餐廳)剛開張時,我們是一群懷抱著滿腔熱情,但未受過正規訓練的廚師。因此,我們不懂那些「方便」的業界做法,只是秉持著法國傳統食譜所傳授的知識,堅持著自己心中的「正道」,反正做就對了。毫無意外,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

當時我們使用的法國食譜都是來自伊麗莎白.大衛、理查.歐尼、奧古斯都.愛斯克菲爾,以及大名鼎鼎的茱莉亞.柴爾德等一群大師的心血,裡面的每道料理都由滿滿的細節堆砌而成。例如茱莉亞會花一整天製作麵包,她專注於每個步驟,可謂慢工出細活。這種用心和注重細節的態度讓我和帕妮絲之家的廚師團隊讚嘆不已,也激勵著我們精益求精。

餐廳早期的日子裡,我們製作餐點的方式就跟在家裡下廚時沒什麼兩樣,這也是我們只能提供一套菜單的主要原因。我們試著在餐廳裡真正落實一個「家常」廚房,我們不願假手機器,一部分原因也是不想噪音在耳邊轟轟作響。最初,我們真的做到了一切純手工,機器在廚房裡完全絕跡。我們後來還是購入了一臺營業用攪拌機,而我得承認,這真的替我們省下不少功夫。在此之前,我們一律都是使用一臺巨大的手動式研磨器來為濃湯備料。

不久之後,有人送了我們一臺美膳雅食物處理機,雖然我們只用這臺機器製作麵包屑,但無可否認的是,用食物處理機製作麵包屑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儘管如此,一味依賴機器還是少了許多只有親自參與才能體會的樂趣。例如當你一下又一下、親手搗碎青醬原料時,所有感官都會激發出難以言喻的體驗;又例如,每一次清洗生菜、每一次剝碗豆、每一次揉製義大利麵、每一次生火,都是一場學習。

開業五十年以來,我們依舊以同樣「不方便」的方式準備所有料理。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以人工方式手洗生菜、挑揀,最後再用毛巾擦乾。我們盡力不去貪圖那種能省則省的便利。

速食產業不斷向大眾灌輸「繁重的烹飪工作是件苦差事」的思想,所以當我們覺得「沒錯!烹飪就是件枯燥的工作」時,就會理所當然地去購買市面上那些省力的烹調設備,同時也落入了廠商的行銷圈套。這套行銷策略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我們在下廚時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總是希望一切越簡單越輕鬆才好,到最後索性連下廚這件事都省了。過去六十年來,許多野心勃勃的企業生產了無數用來減輕下廚負擔的用具與包裝食品,這樣一來,在家下廚不但簡單許多,也不再像是「工作」一般繁瑣。

我是在紐澤西州長大的,在一九五○年代時,家裡並沒有太多「方便省力」的電器,唯一談得上方便的,就是我們用來打香蕉奶昔的電動果汁機。不過家中絕對少不了方便的現成食品,像是Jell-O果凍、Junket奶酪、冷凍魚柳條等等。

我的母親是這些現成食品的愛用者,她太忙了,總是在無盡的家事中團團轉,除了洗衣服、晾衣服、燙衣服以及清潔打掃之外,還要準備六人份的食物,因此現成食品是很方便的選擇。不過說到底,還是因為她從小就沒學過煮飯。她的原生家庭中,沒人真正在乎如何燒出營養美味的飯菜,自然也沒人會想好好坐下來吃頓飯,因此不能怪她經不起「方便」的誘惑。

然而時至今日,我不得不誇獎我的母親已經「改邪歸正」,在帕妮絲之家開幕後,她逐漸改變了她的飲食與烹飪習慣,最後脫胎換骨,成為一名認真的廚師兼有機菜農。話說回來,當然也是因為她再也不需要為一家六口勞心勞力了。

這些便利的廚房用品實在是誘人得很,就拿膠囊咖啡機來說吧!只要把一小顆拋棄式塑膠膠囊置入機器中,再按個鈕並等待幾秒鐘,就能喝到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真是超方便的!難怪這些廠商總能說動消費者買下這些產品,他們就是算準了現代人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的恐慌心理:又要工作、又想陪伴孩子、還要親自下廚從頭開始料理三餐。

為了從忙碌的生活中喘口氣,我們總是迫切地想要擠出更多時間,而這些烹飪設備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將那一點餘裕還給我們。在這些設備的應援之下,我們會覺得做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就像五○年代的婦女覺得冷凍食品是她們下廚時的好幫手一樣,而且如今亦然。但是大量依賴機器帶來的方便,反而會使得下廚這件事漸漸失去意義,我們變得只看到做菜枯燥乏味的一面,也因為我們老是想著節省力氣,烹飪真正的精髓就在我們不斷抄近路的過程中犧牲了。

若一個人認真對待食物,其五感也會隨著反覆品味、調整的過程而昇華,這種學習體驗不但使人獲益良多,還會帶來莫大的成就感,尤其當你從零開始製作料理,到最後送上餐桌讓人大快朵頤,不僅雙方都會感到心滿意足,你自己也會因為做出一桌好菜而自豪。然而,當你將整個烹飪過程一股腦兒託付給自動化的機器時,無異於假手他人,難怪到最後根本沒人會想自己煮,因為沒人真正自己動手做啊!這就成了一種逃避下廚的惡性循環,越不想做就越不會做。

我也想談談「方便」的另一種化身,就是那些五花八門的外送應用程式,例如Uber Eats。當然,有時候真的很難抵擋這種便捷的點餐方式,尤其在你身體不適或剛結束一整天漫長疲憊的工作時。甚至在某些非常時期,例如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外送服務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不過一旦養成習慣,吃飯這件事就顯得冷冰冰的,而且食材的來源不清不楚,很難把關。再說了,當一切都變得如此方便時,我們要拿多出來的時間做什麼呢?是什麼值得我們壓縮好好做飯的時光呢?

方便和快速是速食文化中密不可分的兩大價值觀。快速這個特質幾乎等於方便,很多人想必都用過速食店的「得來速」吧?感覺多麼方便啊!但是在我們心裡,這兩者之間卻有著微妙、明顯的高下之分。你是不是寧可站在街角癡癡等待Uber Eats司機的外送餐點,而不願搭地鐵到店裡用餐?即使搭地鐵能省下一半的等待時間亦然?你是不是寧願花一整天等著宅配將牙膏送上門來,也懶得開車到藥妝店買回來?即使來回車程不過才十五分鐘?許多時候,我們看似對效率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求,但終究敵不過我們對於便利的執著。從這點便可看出,便利在我們心中的地位,究竟是多麼的至高無上。

我們一旦將便利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便落入了被動與無知的窠臼,其影響將擴及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如今我們常常懶得自己動腦,連思考的能力都拱手讓人。但若撇下前述的種種隱憂,從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吳修銘教授就曾針對便利性發表過一篇鞭辟入裡的社論,私以為用來總結本章節是再適合不過了。

該文章刊登於《紐約時報》,標題為〈便利之下的獨裁暴政〉,他寫著:「我們完全低估了方便背後的含意,這是當今世上最被人輕忽的一股力量。當做起事來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們便會期待所有事情都應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同理,也會認為一切「不方便」的事物應該遭到淘汰。我們養成了「馬上」、「立刻」就要的壞習慣,對於依舊耗時耗力的工作日益失去耐心。如果直接用手機就可以訂到演唱會的票而不用苦苦排隊,那需要排隊投票的選舉就會令人心生厭煩……。

如今,便利這項特質備受推崇,但人們似乎遺忘了,困難與挑戰也是人生必經的重要歷程。追求方便會讓我們只計結果,不重過程,但爬山時一步一腳印的攻頂,與搭乘纜車直達峰頂,固然殊途同歸,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當我們變得重視成果勝過一切,人生旅途無異於一趟趟單調的乘車體驗,卻忽略了步行途中可能發現的美景。」 
 
本文摘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愛莉絲.華特斯(美國名廚)/好人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