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醫師補充,像是濕疹、乾癬也不是好消息:「如果是出現會感覺到癢的皮膚炎,也必須要懷疑是不是慢性發炎,儘管不能夠治本,為了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還是會建議塗抹類固醇軟膏,或者服用抗組織胺藥來抑制。」
此外,持續性的慢性發炎,會導致皮膚的膠原蛋白減少、皮膚變薄、保水能力下降,進而讓皮膚變得更容易乾燥。
就連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其實也可能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老廢物質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靜脈曲張出現前,也可能會先出現壓迫感、疼痛等。「有些人手腳冰冷,卻會感覺到身體有灼熱感。」朴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尤其是心血管與表面皮膚的循環變差,讓身體溫度與表層的體溫出現落差:「這種症狀尤其容易出現在更年期女性身上。」
遠離慢性發炎 醫推「333法則」
若是想要擺脫慢性發炎的威脅,朴醫師建議可以遵守「333法則」,也就是注意3大營養素比例、養成每周3次運動習慣、以及每天至少投資3分鐘練習放鬆。
1. 調整3大營養素的比例
隨著年齡增長,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應盡量接近「4:4:2」,同時碳水化合物也應該選擇燕麥片、糙米、全麥等類型;脂肪則應該要以Omega3及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同時,顏色豐富的蔬果攝取與充足的水分,也是必須注意的重點。
2. 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
養成「一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至少持續30分鐘且必須達到流汗程度」的習慣,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將發炎物質排出體外。也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幫助抗發炎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慢性發炎的狀況。
3. 每天投資3分鐘在3件事情上
朴醫師說明,每天練習「鼻子吸氣、嘴巴吐氣」3分鐘,身體能夠更有效地過濾會引起發炎的病毒與懸浮微粒;每天練習「放空」3分鐘,也能緩和會引起慢性發炎的煩惱與壓力;而「吃飯速度放慢3分鐘」,本身就能減少腸胃50%的負擔。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