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失、衝動過動影響正常生活,就可能是ADHD
ADHD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簡稱,台灣學齡兒童患有ADHD的比例約3-7%,身心科醫師張嘉芬提到,每個小朋友的特質都不太一樣,有的天生文靜,有的活潑好動,但是活潑好動不等於過動,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會不會影響小朋友現在該完成的事情」。
例如學校上課時,小朋友應該要好好坐在座位上聽課,或是遵從老師指令做出一些動作,例如舉手,「如果是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你請他乖乖坐著一下,他還是可以遵守指令;如果是過動的小朋友,他明明知道要乖乖坐著,卻會因為症狀影響而沒辦法控制自己,這就是ADHD核心症狀之一」。
而家中有ADHD小朋友,除了過動症狀,家長可能也會發現小朋友有注意力缺失的情形,例如老是忘東忘西,經常弄丟帶去學校的橡皮擦、寫功課總會漏頁,或是在上課中、面對面講話時,只要旁邊有人經過或有任何動靜,小朋友都會分心,自己無法控制,並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學業及人際關係等。
如果小朋友符合以上特徵,家長可以先下載 「ADHD過動兒家長量表」(SNAP-IV)自行評估,也可以直接帶小朋友到兒童精神科就診接受評估。
ADHD怎麼診斷?精神科醫師:完整蒐集資料才能幫助判斷
「很多家長對於小朋友被下ADHD這個診斷會很恐慌,好像經過一兩次門診,小朋友就被貼標籤,好像就得一輩子吃藥了」,也有家長以為小朋友是ADHD,因為升上新的年級開始恍神、不專心,經過詳談加以釐清,才發現小朋友是受到情緒影響,甚至在學校有霸凌等狀況,並不是ADHD。
張嘉芬解釋,正規精神科醫師會盡可能多方面蒐集資訊,包含家長、老師填寫的SNAP-IV自評量表,除了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填寫,還會需要請其他和小朋友相處時間較長的人幫助填寫,例如學校老師,包含過去的導師,還有安親班老師等,還有聯絡簿、期末導師評語等,也都可以作為參考。
而在SNAP-IV自評量表之外,也可能安排小朋友進行類似電腦遊戲的「持續性表現測驗」(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簡稱CPT),以及心理測驗等。有了這些資訊,醫師會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提出的最新版「ADHD 診斷標準」(如附錄表格),如實判斷小朋友是否為ADHD,並提出治療的建議。
ADHD一定要治療嗎?攸關小朋友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決定
ADHD小朋友乍看之下和一般小朋友沒有差別,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小朋友故意不聽話、個性懶散不專心,張嘉芬醫師指出,其實ADHD有嚴謹的影像學證據,在2013年公布的最新版《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也正式把ADHD定義為神經發育(neural development disorder)的問題。
「研究者發現,ADHD小朋友的大腦皮質成熟速度,比沒有ADHD的小朋友慢了3-5年,而且因為ADHD小朋友有神經傳導物質的不足或失調的情形,前額葉下皮質的網絡活性並沒有那麼好,所以ADHD小朋友雖然有在動腦,可是和沒有ADHD的小朋友相比,他們動腦的效率並沒有那麼好」。
在ADHD小朋友上小學之後,影響尤其明顯,「即使小朋友的生理年齡同樣是7歲、國小一年級,如果ADHD的小朋友沒有接受正規治療,他的心智年齡可能還停留在5歲,因此會衍生出後面許多問題,他可能沒有辦法跟上學校功課,沒有辦法跟同儕好好相處,也沒有辦法做到良好的衝動控制」。
有些家長會認為,ADHD症狀在長大成人之後就會緩解或消失,不必特別接受治療,但是ADHD小朋友如未接受正規治療,在成長期間,往往會因為衝動過動、注意力缺失的症狀,學業表現不易維持,和老師、同學相處也不順利,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小朋友有低自尊的現象,從而影響將來身心發展。
張嘉芬醫師也提到,實際上從調查結果或臨床經驗都可以發現,「未接受正規治療的ADHD患者,青春期可能有品行疾患、對抗性疾患,長大後容易有藥酒癮,未來在憂鬱、焦慮、自殺、未婚懷孕、頭部外傷、反社會犯罪行為等的比例,和沒有ADHD或經過治療的個案相比,也都高出許多」。
ADHD治療一定要吃藥嗎?減藥、停藥怎麼做?醫師這樣說!
ADHD的正規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台灣用來治療ADHD的合法藥物有兩類,一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長效型的「專思達」(Concerta)、「利長能」(Ritalin LA)及「思有得」(Methydur),另一種則是非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思銳」(Atomoxetine)等,這兩類藥物的作用,在於能夠提升小朋友腦中正腎上腺素、多巴胺作用,從而達到改善專注力的效果。
對於藥物帶來的改變,「小朋友自己也會有感覺,我曾經問過一個小朋友,我問他不喜歡數學嗎?他說沒有,他很喜歡數學,可是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開始上課,他就開始腦袋放空,旁邊走過去一個人,他就看一下那個人是誰,天空飄過去一朵雲,他就看一下雲的形狀,可是他發現吃了藥之後,他就定得住了,他可以把專注力的焦點,放在他現在應該要注意的事情上面」。
張嘉芬醫師說,「ADHD藥物的作用就像眼鏡,配戴眼鏡可以幫助視力回到正常狀態,ADHD藥物則是可以讓小朋友的專注力、控制力,恢復到小朋友本來應有的水準」,她也提醒,行為治療對於ADHD核心症狀,沒有根本的改善作用,但是如果可以讓ADHD小朋友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小朋友在家庭、在學校的行為治療,雙管齊下,對於ADHD小朋友會更有幫助。
張嘉芬醫師說明,ADHD治療藥物經過大型研究證實,能改善ADHD核心症狀,包含專注力缺失、過動衝動等,到目前已經使用超過50年,不會影響生長發育,不會上癮,也沒有很大的副作用;藥物治療理論上以一年為期,一年後會重新評估是否要繼續用藥,也因為相對於國外教育體制比較自由,台灣的教育體制仍需要小朋友有較高的專注力,若可以,經常會建議繼續用藥。
至於停藥的時機點,張嘉芬醫師認為,「當小朋友真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可以專心,讓自己的衝動得到控制或有效的抒發,他就已經是小大人了,這時候我會跟小大人討論,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試看先減藥,減藥之後持續觀察3個月以上,看看他覺得狀況怎麼樣,可以的話,我們再試試看停藥」。
藥物副作用怎麼辦?暑假能停藥嗎?ADHD藥物治療常見Q&A!
Q:小朋友吃藥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怎麼辦?
張嘉芬醫師表示,有些ADHD小朋友在剛開始服藥時,會出現腸胃道不適,或是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副作用,只要等到身體適應了藥物帶來的變化,藥物的副作用就會得到緩解,通常會在開始服藥後的一兩個月內改善。
此外,藥物副作用也和藥物的劑量或劑型有關,「短效型藥物的藥效約4小時,藥物濃度波動較大,副作用也會比較大,長效型藥物可以緩慢釋出成分,藥效可長達12小時,藥物濃度相對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副作用也相對較少」,因此家長也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針對藥物劑量或劑型加以調整。
Q:週末、暑假不必上學,可以停藥嗎?
有些家長認為,讓ADHD小朋友服用藥物,是為了讓小朋友專心上課,因此到了週末、暑假等不必上學時候,就會讓ADHD小朋友自行停藥,對此,張嘉芬醫師指出,若有需要可以和醫師討論減藥,但不建議完全停藥。
因為小朋友好不容易適應了藥物作用,停藥之後再次開始服藥時,身體又要重新適應藥物作用,藥物副作用會變得格外明顯,「有個案例是小朋友平常吃長效型藥物40毫克,算是蠻大的劑量,週末沒事就停藥,星期一再吃藥時,小朋友就出現比較明顯的噁心、嘔吐、頭痛、頭暈,我就跟家長建議,週末可以減低藥物劑量,星期一的副作用比較不會讓小朋友那麼不舒服」。
如果是寒假、暑假,「小朋友需要發洩、需要玩,可是還是得準備在假期後回歸學校的正規生活,如果小朋友玩開了,要在假期最後兩三天內回到正規生活,對於家長、小朋友都會很痛苦,所以我還是會建議,藥物還是要維持在一定的劑量,除非小朋友出現嚴重副作用,再調整藥物或改變服藥時間」。
Q:小朋友吃藥之後,狀況沒有改變,還要繼續吃嗎?
如果家長或小朋友自己覺得吃藥後狀況沒有改變,張嘉芬醫師認為,這時通常會考慮到可能是藥物劑量不足,或是小朋友目前所處的環境中出現其他困擾,建議家長、小朋友和醫師一起,從各方面進行整體性的探討,釐清原因後再加以調整,不宜自行中斷藥物的服用,或是自行增加藥物劑量。
用心看待ADHD小朋友,「從點到線到面」營造ADHD友善環境
家中ADHD小朋友常常要在學校吃藥,往往令人擔心會引起同學的好奇或側目,張嘉芬醫師建議,小朋友可以回答「這是媽媽幫我準備的、對身體好的維他命」即可,另一方面,「當我們知道小朋友有ADHD,就可以跟老師談一談,提高老師們對ADHD小朋友的容忍度,他們也才有辦法去提高其他小朋友對ADHD小朋友的容忍度,進而去接受、包容ADHD的小朋友」。
張嘉芬醫師也認為,當ADHD小朋友在學校能保持和同學之間的正向互動,「ADHD小朋友可以從其他小朋友身上學習到,原來乖乖坐著、不要衝動,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在台灣注重乖巧服從的教育體制裡面,恰好欠缺ADHD小朋友的勇往直前、勇於挑戰、很多古靈精怪的想法,這也是其他小朋友可以從ADHD小朋友身上學習到的,我覺得這是一個互助的學習過程。」
近年來ADHD的知識普及,愈來愈多人對ADHD有正確認識,也有愈來愈多ADHD小朋友接受治療,讓成長之路不再那麼崎嶇,但是整體而言仍有許多努力空間,「我們希望能從『點、線、面』著手努力:點是每個人,像是家長、老師、每個你和我,對於ADHD抱持正確的認識和態度;點和點相連就成為線,例如個人跟家長、個人跟老師、老師跟家長,建立彼此之間良好的關係和互動;線和線相交就成為面,整個社會都需要去包容、接納跟學習」。
附錄表格
ADHD 診斷標準* | |
A.注意力缺失 | B.過動與衝動 |
至少符合6項以上(17歲以上的青少年、成人至少符合5項以上),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
|
至少符合6項以上(17歲以上的青少年、成人至少符合5項以上),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
|
除了符合以上A和/或B的特徵之外,還要同時符合下面的4個條件,才有可能被診斷為ADHD:
|
張嘉芬醫師
經歷:
台中榮總身心醫學部總醫師
台中榮總嘉義曁灣橋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署立彰化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彰化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學生鑑定安置會議委員
彰化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商服務駐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