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精準預防,聰明擇食!
當我們吃進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後,即使是正常人,血糖都會有上升的狀況。
一般人的飯後血糖最高點,會在飯後約1小時出現,之後緩緩下降。而糖尿病患者在沒有用藥物治療的情況下,飯後血糖通常可能是飯後約2小時為最高點,之後才緩緩下降。若是吃的東西比較油膩,血糖下降的速度可能會變得很緩慢,有的時候甚至飯後3小時還降不了多少。
以上就是進食後的血糖變化,以及升糖指數的關係。
擇食重點:留意升糖指數
一般而言,進食後,升糖指數最快的食物類型,都是「比較液化的食物」。
舉例來說,如果將「吃飯」跟「吃稀飯」做比較,吃完「稀飯」後的血糖上升幅度會比「乾飯」來得快,也比較高,因為稀飯(含有液體)的食物結構比較細,加速人體的吸收。
此外,就是食材的種類,糯米的分子結構多為支鏈澱粉,如果吃肉粽(糯米),血糖會上升得比一般吃白飯還要高,而且胃排空的速度會變慢,因此有些人很容易脹氣。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過多糯米,或者可適當選擇糙米或胚芽米作為主食。
控糖的成功與否,也會牽涉到糖的「密度」,這裡就要跟大家釐清「醣」與「糖」的差別。
「醣」泛指所有的碳水化合物(產糖食物的統稱),又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多醣;「糖」則是具有甜味的醣類,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晶體,如葡萄糖。其中結構越複雜,分解成細小葡萄糖的時間越慢,血糖上升慢,升糖指數也比較低。
▼關於醣的類別參照表
碳水化合物 | 類別 |
單醣 |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
雙醣 | 蔗糖、乳糖、麥芽糖 |
寡醣 | 三醣(如棉子糖)、四醣(如水蘇糖) |
多醣 | 直鏈澱粉、支鏈澱粉、肝醣(醣元) |
舉個例子來說,牛奶的升糖指數大約是27,雖然可能會歸屬為低GI 食物,可是牛奶含有乳糖,乳糖又可被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所以當我們喝進牛奶之後,乳糖分解成更為細小的葡萄糖,血糖也是會上升。只是因為乳糖還需分解為葡萄糖,所以喝牛奶不像會喝市售的手搖含糖飲料一樣,馬上血糖飆升。
不過,針對牛奶衍生的加工乳製品,也要留意食品添加劑問題,不可過量攝取,乳糖不耐症也要避免飲用。
此外,若是經常喝含糖飲料,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很快,血糖急遽上升與下降,就容易誘發胰島素阻抗,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不可不慎。
控糖兩關鍵:進食順序、細嚼慢嚥
當我們進食後,血糖會上升,此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除了胰島素之外,腸道分泌的「腸泌素」會讓大腦產生飽足感,同時有助於血糖控制。
此外,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件事,進食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幅度!
用餐時,如果先吃蔬菜和肉類(蛋白質),後面再吃含醣主食(麵食、吐司麵包、米飯),血糖上升的幅度會小於先吃主食,再吃蔬菜和肉類的幅度。
改變進食順序,並沒有改變我們所攝取的醣分或熱量,但是有研究顯示,先吃魚或肉,15 分鐘後再吃米飯,血液中的腸泌素濃度會比先吃米飯來得高,而且血糖波動幅度也比先吃米飯的這組小。
飽足感並不只是來自於腸胃已經膨脹起來,大腦的感覺也是關鍵因子。
「武龍醫生!我也是先吃肉,再吃飯,順序沒有錯,為何血糖還是直線飆升?」患者經常這樣問我。
「吃肉」跟「吃飯」的中間,需要有一個間隔時間,不能太快。進食的過程慢慢咀嚼和細細品味,吃蔬菜或肉類的過程就能啟動腸胃的消化及內分泌開關,10 ~ 15分鐘之後,再吃主食(米飯),才有控糖效果。
除了進食順序之外,還要注意是否細嚼慢嚥。進食後,血糖上升、腸胃道膨脹,再加上血液中的腸泌素上升,會讓大腦產生飽足感。
當我們吃得非常快的時候,腸胃道膨脹和腸泌素的訊號,沒有充足傳達到大腦,就會覺得還沒有吃飽而一直進食,無形中吃下過多的熱量。若是前往「吃到飽」餐廳或火鍋店,再搭配快節奏的背景音樂,可能就會吃進過量餐點。
有些人進食後的飽足感比較低,大腦對於飽足感比較遲鈍,所以經常不知不覺吃過頭,攝取過多的熱量或醣分,進而影響減重或控糖。
因此,想要提升飽足感,除了食材的選擇外,另一個是讓大腦休息跟滿足。
「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先看一下今天的菜色是什麼,然後聞一聞味道,再細嚼慢嚥,好好品嘗食物的酸甜苦鹹……。」我時常跟門診病患說。
好好感受眼前的食物,有助於食慾的控制。除了食物本身的滋味,透過聞食物的味道,嗅覺也會給予腦部正向回饋,帶來滿足感。
所以,我建議吃飯不要看電視或滑手機,這樣不但無法專注在「吃」這件事情上面,也較難控制食慾,不小心就會吃得過量,也容易把空氣吞下肚子,造成腹鳴、打嗝,加上沒有嚼碎食物,容易增加胃的工作負擔,引發後續的相關毛病,可謂得不償失。
人體的五感會促發大腦反饋,我們不只從飲食獲得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也透過食物帶來生活的享受,獲得精神上的放鬆與舒壓。遠離糖尿病,找回生活品質,就從精準控糖、聰明擇食做起!
本文摘自《醫解糖尿病》/莊武龍(鹿港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