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又被稱為『過敏性腸症候群』,指的是在找不到特定原因或疾病的情況下,出現腹痛、腸胃不適或者排便障礙。」宋醫師解釋,所謂排便障礙,除了腹瀉之外,也可能出現腹瀉與便秘反覆的情況:「由於沒有特定原因,有時會被歸咎於遺傳、自律神經系統異常,或者是免疫系統的問題。」
因為症狀並不是太特殊,許多腸躁症患者會認為自己只是單純腸胃不好,但宋醫師表示,儘管不是所有患者都會有出現,仍有一定比例的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青春痘、玫瑰斑的患者,其實都有腸躁症的困擾。
宋醫師解釋,人吃下去的食物與水分,會在大腸、小腸被吸收,剩下不需要的物質則會透過糞便排出,但腸躁症患者由於腹瀉,或者是腹瀉、便秘的交錯出現,會導致人體的解毒機制出問題,連帶影響皮膚狀況:「反覆的腹瀉,也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造成皮膚變得更加乾燥,皮膚癢也會更容易出現;加上腸躁症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讓皮膚發炎的情況加劇。」
不只會影響腸胃,造成生活上的不適與不便,還可能導致皮膚問題。那麼腸躁症又該如何預防?或者藉由哪些方法改善?宋醫師建議可以嘗試以下四種,在生活中就能夠落實的方法。
改善腸躁症1:放屁不能忍
放屁是為了把食物在消化、發酵後,經過體內微生物作用產生的氣體排出體外,尤其是腸躁症患者,由於體內的細菌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更容易隨時都感覺肚子脹脹的。儘管有些場合確實不適合放屁,但當這些氣體停滯在體內,除了會導致不適、發出怪聲,還反而會使心理壓力增加,造成壓力累積的惡性循環。
改善腸躁症2:建立自己的飲食注意清單
許多腸躁症患者,會傾向按照「低FODMAP清單」,選擇相對不易發酵產氣或讓水分滯留在腸道,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攣等症狀的飲食;其中包含麵包、麵類、餅乾、洋蔥、蔥及優格等,都是常見會被拿出來舉例,應該要避免的食物。但宋醫師表示,雖然它們有固定的規則與特色,但要將所有的食物分類,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而且每個人對於這些食物是否會產生脹氣、腹瀉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有些人的腸躁症特別會反映在乳製品,有些則會對油脂偏高的肉類產生比較嚴重的腸胃問題,因此宋醫師建議,若是不嫌麻煩,可以住院進行精細的檢查,或者直接依照經驗製作屬於自己的飲食注意清單,紀錄下容易引發腸胃問題的飲食,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
改善腸躁症3:每天散步30分鐘
腸躁症患者通常在睡覺時,或者是沒有特別的事情時,發作的機率就會減少,宋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腸躁症通常會與緊張或壓力環境下出現。因此,她建議能夠藉由適度的運動,來紓解心理上的緊張與壓力,像是每天運動或散步30分鐘:「在中醫的觀念有『脾主四末』的說法,也就是手腳的運動能夠影響消化機能,因此在散步時,也要記得甩動雙手,讓四肢的血液能夠集中到消化器官中,幫助腸胃機能。」
改善腸躁症4:吃飯至少咀嚼30下
許多人儘管知道細嚼慢嚥的重要卻很難做到,但宋醫師提醒,狼吞虎嚥下的食物,會更容易混入空氣,導致腹痛、腹脹的情況惡化。因此,宋醫師強調,至少每一口都應該要咀嚼30下,不只讓唾液能夠有更多時間分解食物,同時也可以將進入體內的空氣量降到最低。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4要點可改善腸躁症!韓中醫:放屁不能忍、每天散步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