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膝蓋開刀後還是不舒服?骨科醫師解析:退化性膝關節炎動手術還有這一招

42,693 收藏0
老是覺得膝蓋卡卡、有聲音,沒辦法久站久走,爬樓梯或搬重物時更是痛苦萬分,甚至出現膝蓋腫痛變形的狀況?當心是退化性膝關節炎!退化性膝關節炎帶來種種疼痛不適,情況嚴重時可能需要動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吳立偉醫師引述國外調查提醒,「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當中,約有1-2成的患者在術後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應」,建議患者在決定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前,要先經過主治醫師的評估,並且對於人工關節及手術方式有比較正確的了解,才能盡量降低患者在術後認為結果不符預期的風險。

研究:換膝手術後,1-2成患者仍有不適!原因可能在這裡



即使醫師評估建議患者動手術,有些患者聽到親朋好友說「膝蓋開刀後還是不舒服」,仍會猶豫。吳立偉醫師提到,國外研究顯示,在所有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中,約有1-2成的患者在術後仍會感到疼痛、不適應,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執行過程中難免產生微小誤差,而愈年輕、活動量愈大的患者,也愈容易在術後有不自然、不舒服的感受。

針對這樣的狀況,近年來在人工關節的設計和手術方式等各方面都出現更多元的選擇,希望能夠進一步減少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產生的誤差,並且達到更加客製化的效果,因此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最好先了解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手術過程,以及手術方式的差異。

科技來自於人性!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全方位進化


近年為了改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疼痛不適應等問題,人工關節有不同的材質、尺寸,以及手術方式,都可以在經過醫師評估合適狀況後列入選擇。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在人工膝關節的設計方面,現在有材質上更能抗損耗的人工膝關節,能夠延長使用年限,以及尺寸更豐富的人工膝關節可供選擇。吳立偉醫師說明,「以衣服來比喻,如果成衣的尺寸只有S、M、L,不合身的機率比較高,如果S、M、L之間還有其他尺寸,衣服就有可能比較合身」,而在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執行方面,則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供選擇。

吳立偉醫師說明,過去傳統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會在膝關節上開一個刀口,由醫師直接量測、裁切後將人工膝關節安裝上去,後來技術逐漸發展,醫師可以運用不同人工膝關節廠商提供的輔助工具進行量測,甚至透過新世代機器手臂輔助執行,達到更為精準的切割,而後完成人工膝關節的安裝。

三大明顯差異!傳統手術VS智能減痛機器手臂


以「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進行,特點是能夠「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吳立偉醫師提到,之所以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以「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的手術過程和傳統手術方式相較有三大明顯的差異:

「首先,我們在術前會先擷取患者的膝關節影像,建立膝關節的影像模型,相對於傳統手術方式在做定位點時,要在骨頭上打洞、量測,改為以電腦擷取影像建模,對骨頭造成的破壞會比較小」。

接下來,在手術中利用模型搭配紅外線導航技術,量測、計算膝關節內的壓力,決定要裁切的方式、人工膝關節的尺寸、角度等細節,可以使人工膝關節達到相對客製化的效果,「讓術後的膝關節內壓力盡量貼近原生膝關節的狀況,手術後比較不會有膝關節緊緊的、痛痛的、拉到筋的感覺,能夠縮短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調整張力去適應人工膝關節要花費的時間,維持膝關節內的壓力平衡也有助於延長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年限」。

當裁切的方式、人工膝關節的尺寸、角度等細節全部設定好之後,醫師會按照計畫,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精準切割並置換人工膝關節,而此舉能夠有效降低原本在切割時可能產生的誤差。

提升客製化、強化安全性!身體適應新關節更自然不費力


若同樣以衣服來比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劉俊良醫師提到,將「智能減痛機器手臂」應用在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當中,就像是我們除了選擇比較接近的衣服尺寸,還能進一步量身訂作、依照個人身形加以調整細節,衣服會更合身好穿,而我們穿上新衣服也可以很快地適應,活動不會受到妨礙。

「因為每個人的身形不同,腿型也不同,傳統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會把每個人的腿都矯正成標準腿型,但依據過去統計資料,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剛好符合標準腿型,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接受傳統手術之後,都是被迫適應開刀後的新腿型,開刀過程中會破壞比較多軟組織,開刀後也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恢復和適應」,劉俊良醫師解釋,傳統手術以手工測量容易有誤差,所以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再微調,以免微調使誤差更大造成偏離正常值太遠,手術風險也會隨之增加,而這種狀況在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後有了明顯改變。

劉俊良醫師也提到,「由於『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在執行上的精準度相當高,能夠在手術過程中輔助醫師,在安全範圍內依據患者的個人狀況微調到最佳狀態,同時確保關節角度仍在正常範圍內,這樣一來,不僅能提升客製化的程度,對周圍軟組織的破壞比較小,張力的平衡也可以達到更自然的狀態,不僅可以更貼近患者的原生膝關節,通常開完刀的恢復速度也會比較快,疼痛比較少,活動度也比較好,還能更好地滿足手術的安全性,存活率和傳統手術一樣,甚至可能更佳」。

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醫師建議2類人選擇機器手臂


如果患者比較年輕,身體感覺比較敏銳,再加上「年輕人的膝關節使用量大,只要有使用膝關節,例如有接觸、碰觸、移動、磨損等,就會產生感覺,因此年輕患者比老年人更容易有不舒服或異物感」,兩種因素相乘,愈年輕的患者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愈容易感覺不適,吳立偉醫師建議,這時就可以考慮利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劉俊良醫師也提到,若患者期待術後盡快恢復日常生活,也相當適合選擇「智能減痛機器手臂」。

吳立偉醫師認為,「雖然手術刀口本身的疼痛是一樣的,但是利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進行的方式,對於患者在術後生活品質的改善程度,以及術後膝關節的活動程度、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平衡等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並且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復健時間都比較短,術後併發症也比較少」。

不過吳立偉醫師也特別提醒,「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可達到『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的目標,缺點是健保沒有補助,需要自費且價格較昂貴,能夠搭載的人工膝關節種類可能有限」。劉俊良醫師也進一步補充說明,民眾若選擇以「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可能需要額外再自費約12萬元左右,但是每間醫療院所的定價仍可能會有些微落差。

另外,針對很多民眾會在意的傷口大小,其實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進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傷口不見得會比較小,重點在於手術執行的過程比較精準,能避免傷害到健康的軟組織,身體也比較不需要重新適應新的腿型,這些才是真正影響術後恢復的關鍵,劉俊良醫師也表示,「選擇『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的患者,普遍反映術後的恢復速度快、比較沒有疼痛不舒服」。

她們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術後恢復良好



吳立偉醫師表示,他曾收治一名55歲左右的年輕患者許小姐(化名),以許小姐的年齡來看,她的膝關節軟骨磨損程度相對嚴重,使她感到不適而需要動手術,「考量到患者還年輕,希望提高手術精準度,並且讓人工膝關節可以使用得更久,經醫師評估建議,她選擇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在術後一週就不必使用助行器,術後一個月已經幾乎能和正常人一樣運動,原本擔心的膝關節在手術後會出現卡卡不舒服的情況,也沒有發生。」

劉俊良醫師也分享一名相當特別的63歲女性案例,「這位黃小姐(化名)來看醫生時,膝關節已經退化得很嚴重,甚至出現變形的狀況,已經呈現明顯的 O型腿了,所以她先接受了右側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採用的是傳統手術方式,術後恢復的狀況不錯,活動也都正常,輪到左側膝關節手術的時候,她選擇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的手術方式,讓醫師為她植入和右側膝蓋相同廠牌型號的人工膝關節,雖然同樣是人工關節,結果卻令人意外。」

黃小姐不僅在手術後的幾小時,就可以在床上做出空踩腳踏車的動作,而且在開完刀後大概一星期左右,就不需要使用助行器,可以自己走路了,「她跟我說,雖然她對右腳的恢復速度也很滿意,但是她覺得左腳的恢復速度更快,從進度上來說,明顯快了大約一個月左右,恢復期的疼痛也更少。」

注:本文僅作教育科普用途,因患者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醫學專業人士諮詢。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