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參加媽祖遶境要帶什麼?出發前裝備、衣物、必需品準備清單!
- 鞋子:長時間穿著、耐久款式,避免新鞋磨腳起水泡,建議穿舊鞋加軟墊最舒適。
- 襪子:材質較厚款式,避免腳磨傷
- 衣褲:透氣、排汗款式
- 運動毛巾:可吸汗
- 環保水壺與餐具:想吃沿途廟宇提供的餐點時可使用
- 薄外套:白天防曬、晚間禦寒
- 防曬用品及雨具:包括抗UV眼鏡、帽子、脖圍、防曬乳等防曬用品,及雨衣、雨傘等雨具,避免曬傷或大雨侵襲
- 身分證件、健保卡:順利就醫,不需事後補辦手續
- 個人藥品:包括血糖、血壓藥,消炎痠痛軟膏
- 口罩:防疫、煙塵護口鼻
- 推車:背背包長期容易導致肩頸酸,有推車可將食物、衣物輕鬆推
- 夜間警示燈丶手電筒

另外,長途步行難免會遇到腳酸、鐵腿、起水泡,尤其天氣漸漸變熱,曬傷、中暑也是參加遶境時需要留意的健康風險!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不適,許多單位備有醫療團服務,若突然覺得身體不適,不妨就近尋求協助,或盡速前往鄰近醫療院所診斷治療。以下更整理4大自我保健的重點措施,跟著遶境、進香時,預防腳痛「鐵腿」、中暑、曬傷、呼吸道防護一次到位!
媽祖遶境保健重點1:豔陽毒辣要防曬!避免曬傷和皮膚癌風險
春夏之際的太陽日漸毒辣,遶境時不留意防曬措施就可能曬傷,造成疼痛、肌膚敏感,甚至提升皮膚癌風險。此時別忘了穿著長袖衣褲,並擦防曬乳來防曬,千萬別忘了脖子、耳朵等容易被忽略的部位唷。
皮膚科醫師周宛儀提醒,若已出現紅、腫、痛等曬傷症狀,建議可「暫時用涼水涼敷」來降溫鎮定肌膚,由於此時皮膚受傷已不適合擦防曬乳,因此別忘了撐傘、戴帽子、穿防曬係數UPF 50以上的防曬衣物等來物理性防曬。
媽祖遶境保健重點2:防中暑熱傷害!補水4撇步不要口渴才喝
天氣越來越熱,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風險隨之增加。若遶境時出現體溫上升、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狀況,別忘了迅速離開高溫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立刻補充加少許鹽巴的冷開水、稀釋後的運動飲料盡速送醫。
衛福部提醒,應穿著排汗、清涼透氣的衣物,留意防曬、避免過度曝曬,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若於陽光直射處長時間戶外活動請多小心。運動時,更要每小時補充480~960ml的水分,預防脫水,才能預防中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每次都等口渴才喝水,身體往往已經很缺水,所以最好提前幫身體補充水分喔!以下整理補水4大訣竅,預防中暑、脫水、熱傷害!
-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尤其太陽曝曬下在戶外活動,最少每小時都要自主補充水分,預防脫水風險。
- 大量流汗時身體可能有鉀流失的風險,可以將白開水加適量食鹽、或是水加運動飲料,以免肌肉痙攣。
- 喝冰飲看似清涼解熱,但為了不加重身體負擔,最好避免狂喝含糖飲料,減少血糖波動和尿酸,以降低糖尿病和痛風找上門的機率!
- 有心臟疾病和腎臟疾病等患者,若有飲水限制,務必先與主治醫師討論參與長時間戶外活動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同時事先諮詢適合自己的飲水量和飲水方式,避免肺水腫、腎衰竭等併發症風險。
媽祖遶境保健重點3:腳痛、鐵腿、起水泡怎麼辦?聰明應對這樣做
光田綜合醫院曾統計,歷年來遶境最常見的就醫狀況為擦傷、腳起水泡等外傷與肌肉痠痛。建議遶境時不要穿拖鞋、涼鞋,也不要穿新鞋,避免雙腳被磨破、起水泡,選擇已穿過一段時間的舒適鞋款較妥。
此外,長途步行所造成的肌肉疲勞,也很容易讓信眾有肌肉纖維受傷發炎、延遲性肌肉痠痛等「鐵腿」症狀。骨科醫師施胤全建議,若當下感到「紅腫熱痛」,則應先冰敷,緩解腫脹與發炎狀況;若是感到「痠痛」,則可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若是大腿、小腿肌肉疼痛,不妨透過伸展牽拉肌群,達到放鬆效果。
- 大腿前側伸展:一手扶著牆壁,單腿向後抬,另一手握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
- 小腿後側肌肉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一腳弓箭步,另一隻腳打直,並讓腳跟盡量貼緊地板。
媽祖遶境保健重點4:病毒、鞭炮、香灰煙塵來襲,戴上口罩更安全
媽祖遶境常會出現人潮聚集,這也會增加病毒感染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和不特定大眾聚在一起時,要戴上口罩,保護自己與親友。
另一方面,信眾、廟宇施放鞭炮,煙霧與空氣污染也會刺激五官造成不適。職業醫學科醫師施旭姿建議,遇上炮陣時別忘了戴上口罩,普通外科口罩即可防堵30%PM2.5,有效避免吸入鞭炮、香灰的煙塵;少在下風處走動或停留,保持距離等空氣流通再走過也是預防吸入煙塵的好方法。此外,戴耳塞還能預防鞭炮聲損傷聽力,有需要的話行前一起備起來吧。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出門前檢查一下!跟遶境「12物必備」大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