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大腸鏡3年內仍得大腸癌,醫揭隱形殺手難察覺!5種飲食替身遠離癌變

288,893 收藏2
【早安健康/李芸報導】大腸癌一直都是國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經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之首長達15年,死亡率也常年高居前三名排行。許多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各國的大腸癌都有年輕化趨勢,例如腫瘤科醫師謝孟哲就在媒體採訪中提到,過去門診中的腸癌病患多為40、50歲以上,但近年已開始有許多30多歲患者出現。

提到大腸癌威脅,就不得不提到「息肉」,肝膽腸胃科醫師徐兆甸曾在聯安診所的網站指出,大約九成以上的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然而,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病歷資料,在30~39歲族群中59.8%都長有大腸息肉,40~49歲族群有息肉的比例更高達75.1%!若具癌變風險的息肉未被發現或放任不管,罹癌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鋸齒狀息肉



各類型的息肉中,「腺瘤型」息肉最為惡名昭彰,根據中壢長榮醫院胃腸科團隊研究,約有70%的大腸直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轉變,一旦發現,不論大小都應及早切除。至於「鋸齒狀息肉」,雖不像腺瘤型常被提到,但也有約30%的腸癌都是由其轉變,僅次於腺瘤型;而且,由於鋸齒狀息肉即使透過大腸鏡也很難察覺,因此被醫師稱為「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

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上提到,有些人明明才做完大腸鏡,檢查結果也都正常,卻還是可能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兇手就是「鋸齒狀息肉」。這種息肉具備以下幾種特點:

  1. 大腸鏡不容易偵測:林相宏醫師提到,相比許多形狀凸出、像香菇一樣的腺瘤型息肉,鋸齒狀息肉的長相扁平、邊界不明顯,「就像隱形眼鏡掉到地板,根本很難找到。」而且這種息肉常位於大腸最深處,表面又容易被糞便黏液覆蓋,如果清腸不乾淨、或醫師檢查時未將腸壁沖洗乾淨,很容易就被忽略。

  2. 糞便篩檢不易察覺:林相宏醫師說明,一般腺瘤可以靠糞便潛血的檢測發現,然而鋸齒狀息肉的表面較少出血,因此較難從糞便檢驗中驗出潛血反應,主要還是得依賴大腸鏡篩檢。

  3. 癌化更早:肝膽胃腸科醫師葉人豪在個人網站撰文指出,有研究顯示,鋸齒狀相對於普通腺瘤,在更早的階段就可能開始癌化。

  4. 好發於年輕人:葉人豪醫師也提到,50歲以下年輕人或某些家族性的大腸癌,屬於鋸齒狀腺瘤的比例較高。

預防年輕化腸癌最佳方法!30歲就可以開始



如果想要及早揪出息肉、腫瘤,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過去多數醫療機構都建議從50歲開始接受腸癌篩檢,國健署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也是從50歲起;然而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接受大腸檢測的年齡也應提早,例如美國癌症協會就在2018年,將一般人的腸癌篩檢建議年齡下修到45歲,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聯安診所院長、消化內科醫師鄭乃源則建議,其實30歲開始就可以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並且需定期篩檢,特別是以下3大高危險族群:

  • 飲食、生活習慣不良,或體重過重、BMI超過24者。
  • 有腸癌家族史,帶有好發腸癌的基因者。
  • 前一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是有腺瘤型息肉。

腸道長息肉不是切除就沒事!預防息肉再生長癌化的養腸方法下一頁看更多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