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版癌王」超致命!手術+化療存活率未達3成
近日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記者會中,一位罹患膽道癌的50多歲病友分享罹病和治療經過,他早在5年前就開始出現症狀,但是不以為意,只靠中醫治療像是胃病的徵狀,直到黃疸問題嚴重就醫檢查,才發現肝內膽管腫瘤已10.5公分大,所幸後續透過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症狀已明顯好轉。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在記者會中提出,且膽道癌治療棘手、藥物選擇有限,過去只有手術、化療兩種選項,即使接受治療致命率還是很高,因此堪稱「隱藏版癌王」。知名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五連霸女市議員柯玟伶等,都是因膽道癌驟逝。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熙也表示,雖然直接切除病灶是治療膽道癌最有效的方式,但只有不到3成病患可以接受手術,術後也很容易復發,術後平均5年存活率僅10~30%;至於無法手術、接受化療者,平均存活期則只有8~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5年存活率更是小於5%。
膽道癌初期難發現!衣服變黃、茶色尿都是警訊
膽道又被稱作膽管,負責從肝臟將膽汁運送到十二指腸,根據國泰綜合醫院的衛教資訊,膽道分布於整個肝臟、與膽囊連接,最後流入十二指腸。任何有膽道的地方都可能形成膽道癌,包括肝臟內的膽管、肝外膽管、膽囊,以及位於膽道末段、十二指腸開口處的壺腹,其中以肝內膽管癌最為常見,其次為膽囊癌。
膽道癌初期的症狀非常不明顯,病患通常難以察覺,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衛教資訊,膽道癌的症狀包括以下幾種:
- 黃疸:生長於肝門、總膽管附近的腫瘤,壓迫膽道造成阻塞,使肝臟無法順利排出膽汁,就會出現黃疸,包括皮膚和眼睛泛黃、小便呈現茶褐色、床單或衣物被泛液染黃等症狀。
- 右上側腹痛:通常腫瘤大到壓迫周遭器官組織,才會引起疼痛。
-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由於膽汁被堵住,身體難以從飲食中吸收脂肪,會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甚至出現營養不良症狀。
- 發燒:黃疸、發炎或膽管感染引起。
- 噁心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說明,大部分生長在肝臟內部的肝內膽管癌,症狀不太明顯,只會出現噁心、食慾改變、腹痛等症狀,因此很難及早發現;除非腫瘤壓迫膽管,引起黃疸,膽道癌才比較容易被發現。
膽道發炎是致癌兇手!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膽道癌為什麼會發生?根據國泰綜合資院的衛教資訊,多數膽管癌的成因和膽管內上皮細胞惡性變化有關;外科醫師白映俞也在《照護線上》撰文說明,如果膽囊常常處於慢性發炎,會使膽道容易變異,增加膽道癌風險。不過目前有許多膽道癌患者,仍找不出確定的致病原因。根據台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衛教資訊,容易造成膽管癌的10大危險因子包括:
- 先天膽道構造異常;
- 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例如潰瘍性大腸炎、膽結石、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等;
- 肝內結石;
- 肝臟內有寄生蟲;
- 經常性接觸戴奧辛、亞硝胺、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
- 慢性B、C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硬化病人;
- 肥胖;
- 65歲以上長者;
- 糖尿病患者;
- 抽菸、酗酒者。
護膽飲食怎麼吃?膽結石、膽道癌都能預防
如果想要避免癌症上身,平時應該怎麼吃癌能保護膽道?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提醒,若想要預防膽道癌,需避免讓膽囊過度收縮、增加膽汁淤積、膽固醇增加,陷入膽囊炎、膽結石的危機,甚至進一步引來膽道癌。
奇美醫院的胃腸肝膽科在衛教資訊中,提供大家「護膽」的飲食要點:
- 禁止飲酒、咖啡、茶、可樂:這些飲品容易刺激膽道括約肌、引起痙攣,導致膽汁排出困難。
- 減少攝取油炸、油煎、油酥製成的食物:減少容易刺激膽囊得食物。
- 飲食盡量清淡:選擇烹調方式時,以水煮、清蒸、清燉、烤、涼拌等為主。
- 多吃健康的食材,補足限制油脂減少的熱量攝取:
- 增加主食類攝取,例如米飯、麵食、番薯。
- 多選用油脂量低的瘦肉,去皮瘦肉的油脂含量多寡依序為:雞肉<魚肉<鴨肉<牛肉<羊肉<豬肉。
- 節制食用高脂食品,如芝麻、花生、核桃、杏仁等。
- 避免攝取全脂肪性製品,例如乳酪、冰淇淋、鮮奶油等。
- 每日水分攝取達2500~3000 C.C.。
- 固定時間吃三餐且份量固定,不要長時間節食。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隱藏版癌王是它!術後存活率不到3成,糖尿病、膽結石都是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