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注意你的心聲!
張世霖教授說,心律不整主要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常見為心房顫動,台灣盛行率超過1%,可能增加中風機率。通常發生在年紀大、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包括裝心臟支架等病患,皆需密切監控。通常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難以捕捉,卻攸關接下來的治療。一旦能夠監控,對於治療幫助很大。
張伯丞醫師指出,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46%)、呼吸困難(18%)、暈倒或心悸(6%),據研究 1,回顧病患於猝死前,發作過的症狀,約只有一半(51%) 的病患在發作前4周內有警訊,且容易忽略,難以預防。
雖然現在有些穿戴式裝置監控,如智慧手錶、手環等,但張伯丞醫師認為醫療級的監測工具較能提供詳細資訊。他說:「醫院的心電圖紀錄可幫助醫師診斷,因為經過各國政府醫療部門驗證其精準,醫師可馬上依據結果進行治療。消費型的產品雖然會發出警訊,但有些只是雜訊,並非真的心律不整。所以只能參考,無法做為治療依據。」
在醫療級監測工具中,「長天期心電圖(ECG貼片)」因測量時間長,可提高檢測心律不整的準確度。張教授說:「可監測14天的EZYPRO®一問世效果就很好。我們有一個研究計畫,由台北榮總與長庚醫院共同研究,比較24小時心電圖跟ECG貼片優缺點,就是使用EZYPRO®,可以達到很好的檢出率」
長天期ECG貼片可偵測猝死發生前的警訊,避免猝死找上門
據張世霖教授研究,ECG貼片可以偵測到60%的心律不整,而以一天24小時為期的傳統心電圖只能測到19%,相差三倍以上。另也發現心律不整的病患87%都沒有症狀,傳統的方式除非一直配戴著,否則很難察覺。而長天期ECG貼片貼滿超過10天以上,90%以上的心律不整都可以被偵測到。
張伯丞醫師表示,臨床上長天期ECG貼片適合的病患類型,第一類是心臟疾病發作頻率較低,如一天發作少於一次,或不是每天都會發作的病患;第二類是心律不整發作時症狀不明顯,無法判斷是否發作;第三類是發作時直接失去意識,來不及做紀錄。他說:「因為這個貼片是持續性紀錄,所有心跳都會被記錄下來,就算沒有明顯症狀,也可作為事後分析使用,是很好的工具。」
兩位醫師都會視病患需要,推薦使用長天期ECG貼片。目前受限於健保沒有給付,使用率還不高,張世霖教授補充,如果個人保險或經濟狀況許可的話,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病患都願意配戴。
另外,因為傳統型的攜帶式心電圖,通常會有一台較大型的機器和5-10條電線,貼在身上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沒辦法洗澡,因此EZYPRO®的優勢就在於可做14天的長時間持續記錄,避免遺漏重要時刻,而且貼片設計小巧,沒有多餘的電極線,貼起來很舒適,也不用開刀植入,符合生活品質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它的紀錄可以應用在任何心律不整,不只限於診斷心房顫動,因此適合所有類型可能發生心律不整、中風、或猝死的偵測族群。使用後我們發現很多病患可以提早診斷心律不整,可提早接受藥物治療、心導管或電燒手術、或是節律器裝置,來治療病患避免未來突發的危險。」張伯丞醫師肯定地表示。
目前榮總也成立智慧遠距中心,利用其研發心電圖分析軟體,並跟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合作,判讀資料量非常大的遠距心電圖資料,結合大數據分析,希望可以更早得知心律不整的發生,早期預防。
即早檢出心律不整,避免日後負擔
「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檢查和監測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目前已有長天期連續心電圖能偵測高風險的心律波動,可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臟狀況。張世霖教授說,因為心律不整通常沒有症狀,高風險的病患都應該視情況來做這類的長天期心電圖檢查,更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張伯丞醫師提醒,猝死背後風險主因還是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和膽固醇過高,以及體重過重、抽菸等。民眾身在美食寶島,經常攝取過多的脂肪、熱量及鹽分,血糖血壓膽固醇隨之上升。想減少猝死機率,定期健檢、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運動量、戒菸都很重要,若有心悸暈倒等可能,即可進行心電圖的監控,對這些危險因子做好預防管理,維持健康每一天。
受訪者:
張世霖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臟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
前北榮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
張伯丞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7B病房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
1. Marijon E, Uy-Evanado A, Dumas F, et al. Warning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n Intern Med. 2016;164:23-29.
長天期ECG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