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壓的注意要點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強調在家中量血壓,提出「七二二法則」,建議連續七天在睡前一小時內以及起床一小時內,分別隔一分鐘各量兩次取平均值。
長久以來,我的很多病人都會遵循醫囑在家量血壓,他們大多會把在家中測量的數值帶來門診,做為探索病情及醫師調藥的基礎。
有位來我這就診很久的年長病人,不但把數值密密麻麻的記錄在小紙條上,還像山水畫捲軸般一張一張黏起來方便閱覽。他某次回診時,我發現帶來的紀錄特別厚,展開後高度與一旁跟診、一百五十幾公分高的護理師一樣,不用說,這個病人血壓控制得超級穩定。
但也有人既不愛量血壓,也不想吃藥。
「我的血壓藥會不會太重了? 有好幾粒呢! 可不可以吃少一點?」
「我怎麼知道!」我這樣回。
「咦?」病人滿臉問號。
「你在醫院量血壓不準,回家又不自己量,現在用藥就像閉著眼睛開車,直接衝啊…怎麼會知道前面有沒有懸崖?」
我說完之後病人表情有些尷尬,我接著繼續說:「在家裡量血壓,就像是開車有在看路,有時要向左一點,有時要向右一點。但是如果回家不量血壓,醫師就連該加藥或減藥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該加多少或減多少藥了,就像閉著眼睛開車一樣危險。」
「這樣啊…哪裡有賣血壓計?」
以前的高血壓治療
我是在台北榮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那是民國七十幾年,當時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報到後要立刻開始看門診,一週有三個半天,新進住院醫師最常分配到的就是患者最多、診斷結果幾乎都是高血壓的榮民心臟內科門診。
當時看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量血壓和開三十天的藥物,病歷上記錄的除了血壓數值,常常不是Ditto(照樣)、Do(Ditto 的縮寫),就是1D+2S,這幾個字的意思是開立這兩種超級便宜、現在幾乎已經沒人使用、一天一顆的利尿劑D(Dichlortride),加上一天兩次的降壓藥S(Serpasil Reserpine),有的診間甚至備有這兩個藥名的印章,直接蓋章不用手寫,省下更多時間。如果血壓還是太高,頂多再加上也很便宜、一天三次的3A(Apresoline)血管擴張劑。
看診速度的快慢,取決於用水銀血壓計量血壓的速度,有的醫師飛快的將汞柱壓上去,一秒鐘就把氣放到底,幾秒鐘內就量好了血壓,也有醫師的所有患者量出來的數值,全都是準確度堪慮的正常血壓一百三十/八十。
血壓量得愈快的醫師,愈能早點回病房工作,當時很羨慕那些看診飛快的醫師,但又內心掙扎,覺得不該如此草率;多年後,我才發現這些在門診中量出來的血壓數值,其實沒那麼重要。
血壓數值常因地而異
隨著醫學以及科技進展,家用血壓計日漸風行,先水銀、後電子,沒多久,大家就發現在家中量到的血壓數值與在醫院量出來的不太一樣。
先前有研究顯示,在醫院量到的血壓數值其實會比在家裡量到的平均高出二十二,也就是說,在醫院量出來的數值是一百六十,但是在家裡量出來可能只有一百三十八。
很多原因會導致在家裡和在醫院量出來的血壓不同。
有人是在醫院量出來比較高的「白袍現象」或比較低的「隱匿型高血壓」;有時是家中血壓計不準或測量細節錯誤(例如在洗澡或飲食後量血壓);有時是醫院與家中測量的是不同手(要以數值高的為準);有時卻是測量時間不同(醫院是在上午、下午量,家中卻是清晨、晚上量)。
量血壓要講究的細節非常多,不是隨便量一量有數值就好,沒正確量血壓對診斷病情的幫助不大。
量血壓的正確步驟
- 選擇血壓計
正確量血壓的第一個步驟,從選擇血壓計開始。要挑選經過認證的血壓計,而且最好是手臂式的,會比手腕式準確,至於更多的功能,例如測量心律不整或中央血壓,甚至可以連接網路,都是額外的加分項目,有了固然不錯,沒有也沒關係。 - 要知道哪一手的血壓比較高
一開始量血壓時,兩手都要量,當知道通常是哪隻手量出來的數值比較高,以後就只量那隻手就可以了。
除非特別強調,否則很多人、甚至醫師都不知道自己哪隻手的血壓比較高,多數人是右手較高,但有些人是左手較高或兩手差不多。
這是和身體的解剖位置有關,心臟在胸腔中央靠左一點點,血從靠右側的主動脈往頭部的方向出去,再流到全身,第一個大分叉分出了右手和頭部右側的血管,分叉後主動脈開始做一百八十度髮夾彎轉往腳部,在髮夾彎中再分出去頭部左側和左手的血管,也就是從心臟到右手的血流走向比較直線,去左手得轉好幾個彎,所以常常左手量出來的血壓會比較低。
每個人的解剖位置都不同,有人的主動脈一出來就轉彎,之後才分出右手的血管,這時反而左手的血流走向比較直線,就會變成左手量出來的血壓比較高。但最重要的是血壓紀錄要以高的那隻手為準,比較能代表人體的中央血壓,也比較能預測日後生病的可能。
兩隻手的血壓數值常常差距不大,但有時儘管只差一點點,卻是及格與不及格的重要分野,會影響醫師判斷。還有當發現兩手血壓差太多(二十以上)時,要懷疑是血管堵塞,應該就醫。 - 量血壓的環境
量血壓時,要在安靜而溫暖的環境;測量前三十分鐘不可飲食,不能喝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飲料,禁止運動、洗澡,也不可以使用鼻噴劑;測量前五分鐘必須安靜坐著,還要先排空大小便。
量血壓時手臂要裸露,避免捲起袖子,測量時要輕鬆坐著,背部和手要有支撐,腳要平放於地面,不可以交叉或翹腳,壓脈帶要綁在與心臟同高的位置,成人和小孩需依上臂粗細選擇不同尺寸的壓脈帶。 - 量血壓的時間
該什麼時候量血壓呢?有人的血壓早上高,有人中午高,有人下午高,有人晚上高,每個人的規律都不盡相同,但因為飲食、運動、洗澡、排便、用藥等都會影響血壓數值,所以量血壓的時間要排除掉這些時候,選擇在干擾最少的時間點來測量。如同治療指引所言,最好的測量時間是起床後一小時內以及睡前一小時內。
如果都是清晨血壓高,除了找出原因,也要考慮是否受到藥物影響。雖然二○二二年八月底在歐洲心臟學會發表的TIME 研究指出,藥物在早上或晚上吃效果根本沒有差別。但根據這篇研究,有時藥物改到睡前服用,還是會降低清晨的血壓。除此之外,這篇研究的設計也受到批評,睡前吃藥那組的利尿劑也同樣改到睡前服用,這組患者的藥物遵從性當然會比較差。
簡單來說,早上或晚上吃藥對血壓的影響在本書出版時尚未有定論,患者只要遵從醫師的指示就好了。
不要自行減藥
隨著年齡愈來愈大,收縮壓(量血壓得出的兩個數值中較高的)和舒張壓(較低的)都會愈來愈高。
而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收縮壓還是愈來愈高,但是舒張壓卻開始反轉,逐漸變低。到了八十幾歲的時候,收縮壓也會開始反轉降低。不過在七、八十歲的時候,有的人舒張壓甚至低到四十幾或三十幾,但是都沒有關係。
六十歲以後,通常只需要注意收縮壓,舒張壓低一點不必太在意, 千萬不要因為舒張壓太低就自行調整藥物,讓收縮壓失去控制,造成中風和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大增。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
台灣新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在二○二二年五月出爐,最重要的改變是強調在家中量血壓的重要性,降低門診血壓的位階,還提出 「七二二法則」,建議連續七天在睡前一小時內以及起床一小時內,分別隔一分鐘各量兩次取平均值,而且無論年齡與疾病,除少數例外,家中血壓都以不超過一百三十/八十為原則。
自己量血壓久了以後,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注意的現象(例如有人週間血壓才高,週末壓力減少就恢復正常;有人下班前就血壓升高、有人喝湯就血壓升高、有人天氣有變化就血壓升高…),也會診斷出一些如偶發性姿勢性低血壓這類原來不容易發現的疾病,許多意外場景都會浮出,也才能夠產生很多平常不量血壓就不會知道的處理方式。
本文摘自《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控制三高、平衡自律神經,從心臟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到延緩老化的專業建議》/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天下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