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菜、蛋白質,最後才吃醣類
有些人一上餐桌,拿起熱騰騰的飯就大口扒飯,也有人看到一桌子好菜,馬上看準一塊肉夾起放進嘴裡。等一等,為了血糖控制,吃的順序有講究。
一般台灣人吃飯,習慣先吃飯,配肉配菜、喝湯,最後才吃餐後水果。近幾年來,不同的專家建議不一樣的進食順序,有人強調先吃肉,因為蔬菜裡還是有醣類,依舊會拉動血糖;也有人說先吃蔬菜打底,穩定血糖並容易有飽足感。
到底先吃菜還是先吃肉?游能俊的答案是:都可以。
除了吃的份量、組成,吃的順序是近年來證實,簡單又有效的控制餐後血糖的方式,而且對糖尿病前期也有效。
發表《糖尿病、肥胖與代謝(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期刊在將15名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測量飲食和餐後血糖的波動。第一種先吃醣類,10分鐘後吃蛋白質和蔬菜。第二種是先吃蛋白質和蔬菜,10分鐘後才吃醣類。第三種先蔬菜然後蛋白質,最後才醣類,這3種方法在3天內由受試者隨機選擇。
結果發現, 和先吃醣類相比,無論是先吃蛋白質或蔬菜,餐後血糖的高峰都下降超過四成。
游能俊認為,重點是醣類放最後,無論是先吃蔬菜或肉類等蛋白質,都是為了減少最後醣類的份量。哪一口先,並不重要,因為牽動胰島素,影響甚微。
以游能俊以身試「醣」為例。他填四分之一碗糙米飯,飯上面夾滿蔬菜,先吃蔬菜後,再夾滿碗蔬菜,吃完兩個八分滿蔬菜後,才開始吃飯加肉配菜。為了測試,游醫師每30分鐘量血糖一次,結果發現這樣的吃法,會讓飯後兩小時血糖,依舊和飯前血糖相距約30~60mg/dL。
許多接受採訪的病人都提到,吃的順序對他們很有幫助,吃蔬菜又吃蛋白質肚子就飽了,就不會很想吃醣類。
例如,82歲的朱先生每餐飯八分滿,雖然份量比建議的多,但他先夾菜放在碗上,吃完菜再夾一次菜放碗上,把菜吃完,之後吃菜配飯。如果吃麵,就吃半碗,就算和朋友吃飯也是,吃完就吃完了,就這樣無痛控制糖尿病20多年。
外食怎麼實踐?
如果來到台式小吃店,則必點燙青菜或白菜滷,先吃蔬菜後,喝湯後、吃肉,最後再吃麵或飯。
如果到西餐廳、速食店就更簡單。吃沙拉、喝湯,再吃牛排、魚排或漢堡,最後再吃甜點。
如果去吃迴轉壽司,一坐下來先叫味噌湯,然後先拿燙花椰菜、秋葵或是海菜,吃完蔬菜後,喝湯。接下來才拿以魚肉為主的握壽司。
重點還是了解自己。
如果你是先吃肉,就不想吃蔬菜的人,還是乖乖地先將蔬菜送入口;如果你喜歡將喜歡吃的都囤到最後,反而愈吃愈多,那還是先吃肉吧。
本文摘自《醣胖:最被忽略的老化風險,新生活型態養出活力慢老,減脂、增肌、平小腹、控血糖》/游能俊(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惠如(聰明慢老主持人)/天下雜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