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踩「原型食物陷阱」,喝蔬果汁一個月血糖不降反升!
營養師劉怡里在臉書上分享,他曾在門診遇過一名40歲左右的女性案例,為了控制血糖偏高的問題,開始每天喝自製的養生蔬果汁,想藉此多補充膳食纖維。然而一個月後,他的血糖反而直線飆高,連三酸甘油脂也跟著增加。
劉怡里營養師檢視他的養生菜單,發現這名病患錯把南瓜當成蔬菜,毫無節制地吃。然而南瓜其實屬於澱粉類,經過換算,他每次攝取的熱量根本已經超越一碗白飯!導致病患控糖不成,反而還越吃越胖。
如果不了解不同原型食物的營養成分,計算熱量含量,一味地認為攝取原型食物等於健康,就很可能發生類似的狀況,一腳踩進原型食物的陷阱!攝取原型食物時常見的錯誤包括:
1. 沒有計算各類營養素份量
如果沒有確實掌握食物的成分,導致某種營養素攝取過多,不論是澱粉、脂肪或是蛋白質,最後都可能變成脂肪堆積在身體裡。
- 澱粉過多:減重中的人常常以大燕麥粒、地瓜、糙米等食材做為澱粉來源,蕭捷健醫師提醒,這些雖然都屬於優質澱粉,但攝取還是需適量,建議每餐的份量不要超過四分之一。另外他也提出,「燕麥奶」雖然常被視為健康飲品,但燕麥奶的熱量是豆漿的1.4倍、碳水為1.4倍,蛋白質量卻不到豆漿的一半,不建議攝取過量。
- 油脂過多:蕭捷健醫師說明,很多人認為吃肉就是補充蛋白質,卻忽略有些肉類的油脂含量也很高,熱量非常驚人。例如,牛小排的油脂佔整體的28%、豬頰肉則佔50%,如果想透過這些肉類補足每日必須的蛋白質,熱量就會遠遠超過;而堅果、深海魚類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抗發炎,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但即使是健康油脂,1克的熱量同樣是9大卡,仍需控制每日攝取量。
- 蛋白質過多:減重時吃下足夠的蛋白質有助留住肌肉,也能促進代謝、增加食物產熱效應,讓減重效果更佳。不過蕭捷健醫師解釋,人體一次能吸收的蛋白質有限,攝取過量身體無法吸收,多餘的蛋白質同樣會轉變成脂肪堆積。他建議一天攝取自身體重1.5倍克數的蛋白質即可,最多不要超過體重的2.2倍,且要分散在三餐中攝取。
劉怡里營養師則提醒,蛋白質攝取過量很可能傷害腎臟,曾有位減重患者三餐吃太多肉、每天運動完還會補充5~6顆水煮蛋!半年後該名患者被檢查出腎功能異常,減少蛋白質攝取量後,腎功能才慢慢恢復健康。
2. 忽略豆類食材的澱粉
豆製品是補充蛋白質很好的來源,不過蕭捷健醫師表示,豆漿、豆腐中的蛋白質約佔40%,其餘則是澱粉和油脂,因此也不能忽視豆製品的熱量。例如,喝下2000 C.C.的濃豆漿,除了蛋白質外,還會攝取450大卡熱量,相當於兩碗飯的份量,所以千萬不要把豆漿當水喝。
3. 蔬菜選擇錯誤
潘富子營養師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網站上撰文說明,許多人以為植物就等於蔬菜,但其實在營養分類上,很多植物都不屬於蔬菜類。例如,南瓜、山藥、地瓜、蓮藕都屬於澱粉類;酪梨則屬於油脂類,如果錯把他們當成蔬菜,沒有掌握好攝取份量,就可能不小心吃進過多澱粉、油脂。
4. 吃大量蔬菜但水分不足
減重時多吃蔬食餐,熱量低還能攝取大量纖維素、植化素,對健康有不少好處。不過潘富子營養師提醒,蔬菜、水果的纖維素雖能幫助腸道蠕動,如果沒有同時喝下充足的水分,反而容易導致便秘發生。
原型食材很重要,比例也是重點!
想要成功減重,多攝取原型食材的確很重要,但是份量也是關鍵!劉怡里營養師提醒,就算是很健康的食材,還是要算好每天攝取的熱量、營養比例,把握每種食材的成分,善用代換原則,讓每種營養都不過量!例如吃燕麥時,就要減少澱粉攝取;吃酪梨則要減少其他油脂攝取。
家醫科醫師宋晏仁則曾在訪談中提出一套簡單、好記的飲食原則—211平衡餐盤。211平衡餐盤原則即為會將一個餐盤分為四等分,其中二分之一為蔬菜、四分之一是蛋白質、四分之一為澱粉,也就是「蔬菜佔2份、蛋白質占1份、全穀類占1份」的食物配比。
靠著攝取原型食材,加上嚴格落實211平衡餐盤,分配三餐應攝取的營養素份量,宋晏仁醫師在半年內就成功瘦身20公斤,而且維持多年都沒有復胖,不但瘦得健康,還能吃得滿足!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把這食物當蔬菜?難怪越吃越胖!原型食物減重藏4個地雷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