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器官不叫痛,這些族群切莫輕忽!
臺中榮總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表示,肝癌好發於50-70歲,男性每10萬人就有25人肝硬化,是女性的2倍。其中有慢性B肝、C肝與肝硬化受損患者約佔85%。而近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患者罹病機率都在增加。因此呼籲上述高危險族群應定期至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及胎兒蛋白檢查,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
積極的藥物發展+精確的手術評估=生存率提升
切除肝腫瘤是台灣普遍建議的治療方式,因為肝臟會再生,甚至切除到剩下20~30%的肝都能存活。羅醫師強調:「切肝的重點不是切多大,而是留下的夠不夠用。只要精準評估切完後肝不會衰竭,不論腫瘤的大小,在我們做好計畫性的手術準備後,就是可行的!」
評估手術包括對患者的肝、心肺、營養等功能完整評估。肝功能有肝硬化Child-Pughs嚴重度分級、Meld score等作為參考,但不能完全依憑判斷。現在日韓台盛行日本幕內雅敏教授的ICGR 15,可用15分鐘觀測肝臟代謝染劑的程度來評估肝功能。羅醫師強調:「我們做手術評估很仔細,就像奧運選手不會沒準備就立刻上場,術前我們也會幫病人安排心肺訓練、營養補充計畫,讓病人在好的狀態下,接受最好的治療,術後也才會有健康的生活品質!」
善用標靶藥物,不只是壽命的延伸,生活品質的延續才重要!
肝癌末期通常被視為平均只有一年的時間,這時在追求療效之餘,生活品質就很重要了。可喜的是,有近期通過健保核准的口服標靶藥物,不用住院,也有健保給付,常放在第一線治療肝癌末期病患的選擇。一般標靶藥物都有拉肚子、食慾不振、手腳起水泡、水腫等副作用,而新一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小,患者配合度更高,才能按照醫囑服藥。
近年藥物發展的進步也讓肝癌根治多了一線希望,尤其新一代健保標靶藥物能讓被判別只能作栓塞的病人減少復發、甚至有機會在使用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恢復到能進行根除性治療手術。羅醫師分享:「我有不少病人是大腫瘤或多顆、甚至已經侵犯肝內血管,都是給予服藥後腫瘤縮小以致能夠進行手術。很多6、70歲的病人,像有位長者手術完復發,肝癌合併腹膜轉移,就使用標靶治療讓腫瘤指數降低,評估手術後將腫瘤移除,然後持續服藥控制,目前2~3年了都沒有復發,指數也都正常。」
羅醫師認為,積極的藥物介入、精準的手術評估,應該要多管齊下,長期存活率才會提升。原本服藥物只能存活1~2年,久了可能還會復發,最好在藥物有效的時候,把握機會作換肝、切肝等根除手術。他呼籲:「晚期病人普遍以為不能開刀,其實都可以來外科會診及評估,經由新一代標靶藥物的治療,幫助恢復到能夠接受手術,最後根除腫瘤,這是真正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肝癌衛教網: https://livercancer.com.tw/
羅少喬醫師
台灣內視鏡外科第十三屆副秘書長
台灣消化系外科會員代表
台灣消化系外科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就讀中
專長:複雜肝膽胰手術、胃癌及減重手術、肝臟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