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常感冒竟因泡腳祛寒「越泡越虛」!足浴注意5件事才真正養生

126,541 收藏5
【早安健康/李芸報導】春節連假的第一天是節氣「大寒」,這段時間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根據氣象專家彭啟明的說法,受到北方強冷高壓和負北極震盪影響,過年前一周有些預測會大降溫,雖然還需要密切觀察,但保暖衣物仍別忘了準備。天寒地凍時,除了穿更多、開暖氣,相信很多人知道用溫熱水「泡腳」也是驅寒保暖的好方法。泡腳不但舒服,還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不過中醫師提醒,如果一不小心泡過頭,反而可能讓身體更虛弱!

泡腳過頭反而體虛、易感冒!這些症狀都是警訊



天冷時泡泡腳,四肢不再冷冰冰,整個身子也跟著暖和起來!此時額頭冒出一點一點汗珠是很常見的事,但是中醫師李琪在臉書上發文指出,如果常常泡腳泡到出汗,可能會導致體虛,造成疲倦、容易著涼、小便顏色變得又濃又深等等症狀。

李琪中醫師自己就看過好幾個由泡腳引發的體虛案例,他分享,第一次發現這種症狀,是有一位女性長輩患者每天都會泡腳泡到流汗,整個人卻變得很容易累、容易喘,而且動不動就著涼感冒;另一名患者也是幾乎每天泡溫泉,卻常常心悸、胸悶、頭暈、疲倦,而且小便好像總是排不乾淨。

還有一個媽媽曾在網路上私訊他,說明自己因為看了排寒的書籍,開始每天都泡腳20分鐘、不開冷氣,晚上也會穿襪子睡覺。這名媽媽原本不太出汗,現在變得每天都流很多汗,小便的量大幅減少,尿色也變成濃茶色。後來李琪中醫師建議患者暫時先別泡腳,再加上中醫調理,症狀很快就好轉。

泡腳明明是很多醫師都推薦的養生方法,為甚麼會引發這麼多問題?李琪中醫師解釋,其實泡腳時最重要的是別讓自己「流大汗」!由於汗液和尿液都是由身體裡的水分形成,汗量變多、小便相對就會減少,導致顏色變深,甚至常常尿不乾淨,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影響心臟虛弱,讓整個人出現疲倦、心悸、胸悶等症狀,體表抗風寒的能力也跟著下降,一受寒就容易感冒。

在家「足浴」養生必知!醫師提醒5件事要小心



除了注意不要泡到流大汗,泡腳時還有幾個要點需注意,掌握好泡腳的眉角,避免養生不成反而拖累身體。

1. 適當水溫



中醫師吳宏乾曾在訪談中指出,足浴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溫度」,應將泡腳的水溫控制在38~42度之間,即使氣溫再低,也建議不要增加溫度,就算腳剛泡下去很舒服,但是溫度慢慢累積,泡久了就可能造成燙傷。

2. 適當的時間



吳宏乾中醫師說明,泡腳時也需控制時長,建議依據溫度調整,如果水溫介於41~42度,可以泡10~15分鐘;如果水溫為38~40度,則可以延長一點,泡15~30分鐘。不過他也提醒,還是要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當額頭、後背微微發汗就應停止。

3. 飯後、飢餓時不宜泡

中醫師樓中亮在臉書上提醒,吃飽飯後半小時以內,或是空腹飢餓時最好都不要泡腳,此時泡腳可能會影響胃部的血液供給。

4. 注意保持水溫



為了保持泡腳的水溫,樓中亮中醫師建議泡腳時不要使用塑膠桶,水很容易就會變涼;最好使用木桶或其他可以保溫的工具裝水。

5. 應避免泡腳的族群



  • 腳部發炎:若有腳氣問題,或是足部發炎、受傷、燙傷,都不適合泡腳。
  • 糖尿病患者:由於糖尿病患的末稍神經可能產生病變,無法正常感知外界溫度,泡腳時需特別小心水溫過熱燙傷。
  • 心臟病及低血壓者:樓中亮中醫師提醒,這類患者泡腳泡太熱或太久,要特別防範暈倒的狀況!

中醫推薦泡腳秘方:薑薑泡腳+按摩2穴道



正確泡腳能給身體帶來不少好處,除了單純用熱水泡腳,中醫師吳明珠在《健康2.0》節目中也分享了「薑薑泡腳配方」,晚上泡腳讓身體暖和、對血液循環也有幫助,配合穴道按摩,更強身健體、預防生病!

  • 材料:生薑5錢、老薑5錢丶霍香5錢、水2000cc
  • 做法:
    1. 先把中藥材放入紗布袋包好捆緊,放到鍋裡加水,先用大火煮開,然後小火煮5~10分鐘,取汁即可。
    2. 將藥汁到入熱水,水位需高於腳踝,如果本身脾胃不好,則可以讓水淹至膝下。泡腳時間約15~30分鐘。
    3. 搭配2個「穴道按摩」加強功效:按摩腳肚上的「承山穴」,可以幫助舒緩痠脹感,像是如果雙腳太累,或是爬山、走路隔天腳很痠脹都可以按。加強按壓腳踝附近的「太谿穴」,太谿穴是腎經的穴道,冬天要補腎氣、讓血液循環變好、袪寒,就可以按一按太谿穴,邊泡腳邊按效果更好。


參考資料:
  1. 李琪中醫師
  2. 15分鐘足浴改善便祕、失眠!中醫師:加這兩樣更祛寒消水腫
  3. 樓中亮中醫博士
  4. 大廚推薦薑香鴨肉飯 吃出身體防護罩不感冒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熱水暖暖腳卻「越泡越虛」!注意5件事才真正養生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