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可能是小腦中風引起!3招自我檢測「用手點鼻子」揪出徵兆

130,453 收藏4
【早安健康/廖少鋒(基隆長庚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小腦中風~不易診斷的另類眩暈



您是否也有眩暈發作的經驗呢?突然間覺得天旋地轉,四周的景物都在移動,眼睛一張開就受不了,彷彿一個不小心就會跌倒,甚至吐個沒完?可能不少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人只要躺著休息,或是睡一覺起來感覺就好了許多;有些人可能太不舒服而去了醫院,打針吃藥後就幾乎完全恢復。

絕大多數的眩暈發作的確就是如此,屬於「周邊型眩暈」,通常是因為一時的姿勢改變,造成內耳的耳石脫位,干擾內淋巴液的流動,導致短暫的眩暈,也就是醫師常說的「內耳不平衡」。這樣的情況雖然症狀很明顯,但大多不會持續太久,藉由藥物或是「耳石復位術」,配合一定時間的休息,就會大幅改善。而有些人是感冒或一些病毒感染後,造成前庭神經發炎,影響平衡感而導致眩暈,這樣的發炎反應會持續較久,數小時至數日都有可能,但原則上還是能隨著時間而慢慢恢復。


另一類比較不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可就沒這麼輕鬆了。 中樞型的眩暈一般指的是小腦或是腦幹的損傷,大部分為中風所引起。這類的眩暈可能因為腦部損傷的部位不同,而合併手腳無力、複視、顏面神經麻痺、失去平衡感、口齒不清、步態不穩等症狀。若只影響到小腦的部分,也有可能純粹只有頭暈和平衡失調,別說一般民眾難以區分小腦中風與周邊型眩暈的感受差別,就連富有經驗的臨床醫師都不見得有把握明確區分兩者。

通常臨床醫師在評估眩暈發作之病人時,會使用手指-鼻子測試或跟脛試驗,及觀察眼震或步態來判斷是否有中樞型眩暈的可能,然而不論是哪一種神經學檢查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連常用來評估中風的無顯影劑腦部電腦斷層,都可能有高達25%的機率無法偵測出來,若於症狀發作不久即接受電腦斷層則更難有異常發現,若要早期診斷會需要磁振造影的幫忙,只是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中,大多數醫院並沒有辦法全天候提供這麼進階的檢查。

由於小腦中風後可能於數日內產生小腦水腫,進而引發腦幹壓迫的併發症,導致生命危險,可能需要緊急手術,因此絕不可輕忽。但小腦中風卻又因上述原因常有延遲診斷的困難,因此成為許多臨床醫師心中的夢靨。

我們一般人該如何警覺自己不只是一般的周邊型眩暈呢?以下幾點建議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忙:

  • 一、與過去眩暈的經驗作比較

    若是有數次眩暈經驗的人,可以比較看看當次的感受和之前有何不同。和周邊型眩暈相比,小腦中風時可能「暈感」反而不會那麼厲害,也沒有那麼強的噁心嘔吐反應,且比較不會合併耳鳴或聽力損失等內耳症狀,反而是走路有不成正比的顛簸,代表小腦控制的平衡可能受到影響。


  • 二、試著自我測試神經學功能

    除了走路的穩定性以外,也可以試試做一些簡單的小腦功能測試,例如用食指來回點擊自己的鼻子及任何面前想要指到的東西,看是否都能不晃動地穩定點擊成功;也可嘗試快速雙指相碰或快速來回翻轉手掌,看是否不如以往動作順暢。其他如說話的音調與流暢度、是否有複視等,都能做為初步的小腦和腦幹神經功能測試。

  • 三、就醫時要與醫師配合及討論

    前文有提到,過於早期的電腦斷層對於中風,尤其是小腦中風的偵測成功率相當有限,若於症狀發作不久就要求做斷層檢查,常只能排除較少見的腦出血,對於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幫助不大,反而可能因接受了原本並不需要的電腦斷層檢查而吸收多餘輻射線。

    一般若剛發作不久但經醫師評估後有明顯的中風症狀,會視當時狀況照會神經科醫師或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來做確認,若於醫療資源不足的院所則要考慮轉診。

    反之,發作早期若經醫師評估後並無明顯腦神經功能缺損,一般建議先以藥物治療並做觀察,若病情無明顯改善,後續再安排電腦斷層等進一步檢查,這樣比較不會讓病人因連續接受檢查而吸收過多輻射量,增加一次就偵測成功的機會。

絕大多數的眩暈發作都屬於周邊型眩暈,雖然發作時不適感相當明顯,但休息或就醫治療後通常會有明顯改善,不須太過擔心。若眩暈發作後合併手腳無力、複視、顏面神經麻痺、失去平衡感、口齒不清、步態不穩等症狀,且經藥物治療上述症狀無明顯改善,則要小心可能為中樞型眩暈,需考慮安排腦部相關檢查。

本文授權自長庚醫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