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也是這樣,與其檢查出無法醫治的疾病,那不如專注在檢查能治癒或控制的病。我們常說預防醫學有三部曲:
- 一級預防:健康促進
保持好的健康狀態就從生活方式開始,例如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調整。 - 二級預防:早期診斷與治療
健康檢查是必要的,但有方法、目標與機制,才能精準又不浪費。 - 三級預防:避免再發
在疾病治療後,要能防止再發、防範於未然。
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所以我們在談預防醫學,不單只是專注在如何發現問題,而是一整套的作為與有系統的解方。
從illness到wellness
健康的英文是wellness。well是良好的意思,要維持良好就得靠後面的"NESS",它們分別是:營養(Nutrition)、運動(Exercise)、睡眠(Sleep)與壓力管理(Stress)。如果我們能把這4件事情管理好,把每一天過得健健康康的,不需要什麼武林秘技與祖傳秘方,就能把illness變成wellness,這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健康檢查的真相:到底要檢查什麼?能查出什麼?
為什麼要提到算命?萬一算命師算得很準,但又無能為力化解厄運,那不就只好「挫咧旦」?同理,如果健康檢查查出無法治療的病,那你為什麼要做呢?只會讓自己更害怕,沒有幫助。健康檢查應回歸到最基本,它的目標必須是「好發的疾病、有能力被治療與改善」。符合這兩個條件之下,你的健康檢查才有意義。
診斷與治療是亦步亦趨,診斷疾病前,先確認有解決方法,否則潘朵拉的盒子不要輕易開啟。例如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母親與阿姨皆因乳癌過逝,她經基因檢測後發現自己也是高危險群,所以2013年動了預防性的雙乳房切除手術,舉世譁然。乳房切除就能預防乳癌的作法十分爭議,那萬一是肝癌、大腸癌或腦癌,難道都要預防性的全部切光嗎?
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所以我們在談預防醫學,不單只是專注在如何發現問題,而是一整套的作為與有系統的解方。
癌細胞不等於癌症
簡單的說,細胞複製過程中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因人體有40兆細胞,經常需要再生或是修復,出錯是必然的。但從癌細胞要發展成癌症是漫長的路,而且是小概率。只是何時、何地、哪一個器官,都是未知數。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預防方法,但我們仍可以盡最大的努力去防堵。例如把台灣前15大常見癌症列出來,再佐以最精準的黃金篩檢法,就已足夠找出近9成以上的癌症。
一切眼見為憑
很抱歉要請讀者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不幸罹癌,你的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應該是怎麼治療吧?絕大多數癌症首要治療為手術切除,但癌症在哪?多大?是否有擴散或轉移?這些問題只有靠影像檢查,才能提供臨床醫師決策的依據。診觀察它的變化,才是最好的處置。
在臨床工作,不同科別的醫師需要彼此搭配合作:影像科醫師就像檢察官,他的任務是找到問題點,捉出嫌疑犯;病理科醫師就像法官,要判定腫瘤是好人或壞人;外科醫師就像執行官,根據完整資料判讀後,才能得到授權動刀切除。 如果沒有透過X光、超音波、CT或MRI等檢查讓影像科醫師判讀,外科醫師就無法做術前評估,更遑論動手術切除。如果病灶太小或尚無法確診,定期回但解剖的部份就得靠影像科學來協助。
在高階影像中,最好且最安全的作法,就要能排除輻射的影響,這就只有不具放射性的核磁造影(MRI)與超音波。
但超音波受限於它的條件與操作的難度,主要還是要靠MRI來進行。一個是局部(超音波)、一個是全身(MRI),一起搭配才能見樹又見林。
鄭慧正 醫師
全球首位推廣以核磁共振做為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醫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臺北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及愛康君安磁振造影中心醫療總監
專長為磁振造影與健康管理
現為振興醫院高階影像醫學科顧問醫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