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中含有大量腸內細菌!持續觀察即能得知身體狀況
在日本號稱「糞便博士」的辨野腸內菌叢研究所理事長辨野義己指出,許多民眾都以為糞便中大多為食物的殘渣,實際上,糞便有80%是水分,剩下的20%中有2/3是帶有腸內細菌的腸道黏膜、黏液,食物殘渣僅占剩餘的1/3。而1g乾燥糞便中就有約1兆個腸內細菌。
因此,每天如廁時,是能最直接感受到腸道狀況的時機。儘管大多數人不會確認自己的糞便,然而這終究是人體產物的一部份,若能找出「顏色很差」、「今天的量比較少」、「今天又順暢又長」等各種特徵,便能反思日前的飲食習慣,甚至可以了解吃了什麼食物,會產生什麼樣形態的糞便。
前台安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茂元醫師也曾為文指出,以糞便判斷疾病是小兒腸胃科的必修課,若能明瞭糞便原理並多留意吃進腹中的食物,不必水療亦能達排毒保健目的。
名醫肉吃太多大變變成「焦油」色!肉與蔬菜須維持比例
辨野義己在長年的研究生活中,也曾以自己的身體進行實驗,並檢測腸道菌的變化。他在30多歲時,曾同事們一同實驗一天只吃1.5kg的肉類,並持續40天,會讓身體產生何種變化。三餐除了牛排與加工肉品外,不僅蔬菜,連白飯與麵包都不吃。過了20天後,他的同事紛紛放棄,只有他一人全程完成實驗。
辨野義己發現,隨著實驗進行,他不僅出現體臭,皮膚還變得油膩。儘管有精力,然而早起時卻覺得無法消除疲勞,這或許和肉吃太多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有關。
另一方面,辨野義己雖然並未出現便秘問題,然而糞便卻出現典型的負面變化,在實驗過程中不僅逐漸變黑,最後還形成像焦油般的黑褐色,排便時散發出自己都無法忍受的惡臭。進一步檢查腸內菌後發現,雙歧桿菌(著名好菌之一)減少了1/4,會製造致癌物質的壞菌則增加了近2倍,是實際感受到糞便會隨食物變化的體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則曾受媒體訪問指出,多數壞菌以蛋白質為營養來源,其代謝產物更是會在滅殺好菌的同時,增生腐敗菌,肝功能差、年長者因此就有不敵壞菌毒素的可能性。
不過,辨野義己也同樣指出,肉類富含身體不可缺少的蛋白質,因此並非完全不能食用,而是應該在攝取肉類的同時,充分地攝取蔬菜,以維持腸道健康。建議的蔬菜分量為肉的3倍,換句話說,若想吃100g的肉,便須充分攝取300g的蔬菜。
下一頁看看健康的糞便原來有這6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