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即使早期診斷,微小轉移早已形成
一般癌症在確認診斷時,如果腫瘤大小平均在一公分(約十的九次方細胞)時,雖算是早期發現,但「微小轉移」(Micrometastasis)其實已經存在,只是轉移仍小,無法用現有的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攝影等)去檢測出來(只能監測到○.五公分,約十的八次方細胞)。因為當腫瘤成長到○.二公分大小(已有十的七次方細胞)時,就會誘導新血管增生,這時癌細胞就會透過長進去的血管跑到血流中,進而跑到全身各處,並藉以發生轉移,這就是日後復發及轉移的主因。
所以在手術後做預防性的局部放療或化療,讓微小轉移不再長大,像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的預防性放、化療,對避免復發及延長存活效果都很不錯。所有的癌細胞都會轉移,目前已知的差別在細胞的病理變化,分化好的腫瘤細胞長得慢、不易轉移,分化不好的腫瘤細胞,長得快且容易轉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病人會一再復發。
影像檢查無法偵測出微小轉移時,還有其他方法嗎?
現在已有一些先進精準的監測方法如:一、CTC(血液循流癌細胞);二、ctDNA(血液循流腫瘤基因);三、GSK-3α(肝醣合成激酶-3 alpha)的陽性表達,代表腫瘤微環境(Microenviroment, ME)的存在,及癌細胞與周遭ME的發炎反應。
希望用這些方法提早確認腫瘤微小轉移的存在,但健保仍未給付,需自費。
為預防癌症的復發,我還能做什麼?
很多完成治療的癌友,常會有擔心癌症復發的恐懼,其實這種擔憂是正常的,但與其無端擔心,不如力行維持健康的方法,因為所有會增加罹癌風險的因素,也會是促進癌症復發的因子,所以還是必須持續落實癌症預防上所需遵循的原則。
多蔬果飲食,預防癌症復發
預防復發最好的飲食守則是, 多吃蔬菜水果, 蔬果中含有豐富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已證實可以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也抑制癌血管增生、調控細胞分裂、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跟抑癌藥物的原理差不多,可以說是「食物的多重標靶療法」。
台灣癌症基金會一九九九年在國內推廣「天天5蔬果」,二○○四年進一步倡導「蔬果彩虹579」,依照不同年齡及性別各有推薦攝取量,十二歲以下孩童每天建議攝取蔬菜三份、水果兩份,共五份(註:一份是指一個普通飯碗的量,或煮熟後剩下半碗的量);女性建議攝取蔬菜四份、水果三份,共七份;男性則是蔬菜五份、水果四份,共九份。
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蔬果攝取量一定要比一般人多。在此建議有遺傳或家族傾向的高危險群,調整飲食是當務之急。已罹癌的人,更要以足量的蔬菜水果來預防再發。
常有人問我,吃哪幾種蔬果最好?其實,幾乎所有蔬菜水果都有共通的成分及生物作用,每天最好吃多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如果硬要說哪類最好,通常顏色越深的蔬果,具有越好的抗氧化效果,像是深綠、深紅、深紫等,但這不代表白色的蔬果不好,像白蘿蔔、高麗菜、洋蔥也有很好的抗癌成分,遵循所謂「蔬果彩虹原則」,就是紅、橙、黃、綠、藍、紫、白,多種顏色多樣化的均衡攝取蔬果,才是上策。
飲食也要注意減少油脂、少油炸;過量的肥肉攝取會增加性荷爾蒙的分泌,而增加再發及罹癌風險;想攝取足夠的纖維,例如把地瓜皮洗淨跟地瓜肉一起蒸來吃,高纖也可以促進排便,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限制糖類攝取、控制體重,並且要定期回診、篩檢、追蹤。
規律運動可減少焦慮和憂鬱
維持規律運動,盡量減少坐著或躺著的時間,盡快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每週至少進行一百五十分鐘的中強度活動,或每週七十五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搭配每週兩天的重力訓練都是應該要遵循的守則。在選擇運動時,重要的是要考慮自己的體力和活動量,即使只是一點點的運動總比沒有好,慢慢開始並隨著時間逐漸增加運動量,都會有所幫助。
參加病友團體得到情緒支持與接納
癌友在治療之後常會有擔心癌症復發的恐懼,有些病友可以藉由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來擺脫恐懼,但如果擔憂和恐懼已經嚴重到干擾日常生活,參加病友團體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具有相同經驗的分享和同理心的氛圍中,放心地講出你的擔憂,可以讓你感受到獲得支持和被接納,得到正面的回饋。當然找心理諮商師做專業的諮詢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台灣癌症基金會有提供心理諮商服務,歡迎洽詢。
再發不可怕,活著就有希望
癌症藥物的研發日新月異,而基礎研究及臨床試驗在在顯示透過食物及有科學驗證的中草藥亦可協力抗癌。
不要錯過任何可以控制癌症的機會,即使再辛苦,都不要輕言放棄,只要好好做治療規劃,任何期別的癌症都還有治癒的可能。
我曾經有過幾位四期肺癌、乳癌、肝癌的患者,經過積極面對、合併適切的輔助整合治療及生活型態的調整,追蹤了十五年以上都沒再復發,由此可見,日常生活習慣改變很重要,也要對自己有信心。
此外,家人的支持也是重要的一環,癌症不是癌友一個人的單獨應戰,而是一場集體作戰,只有家人及朋友的齊心協力與支持,才能遠離頑強癌症的不斷騷擾。
本文摘自《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