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舒緩可以不吃消炎藥!中醫2方略氣血通暢不再痛

18,304 收藏5
【早安健康/馬光中醫民權院 李建志醫師】

腰酸背痛真煩惱,中醫助你緩解不明下背痛



下背痛即現在一般大眾所認為的腰痛,其定義為腰椎區域,泛指胸腔下方開始的背部區域,幾乎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會經歷過腰痛。就我國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中,2019年國人平均每人門診就醫次數前二十大疾病,其他背部病變(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排名第十名,大部分人的下背痛都會自行好轉,但仍有少部分的人須進行治療才會康復。

西醫治療下背痛:藥物與物理治療



下背痛的診斷需詢問其病史和理學檢查如背部外觀和脊椎彎曲的程度、觸診與壓痛點、關節活動度以及神經學檢查。神經學檢查包括肌腱反射、感覺與運動神經評估、肌肉力量等,最重要的是要排除下背痛的急症,如骨腫瘤、脊椎骨折、脊椎感染。西醫治療下背痛有兩種方式,一為「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第二種方式為「物理治療」,如按摩、低能量雷射治療、運動治療、腰部牽引及熱療等。

中醫下背痛治療:針灸與藥物,雙管齊下疏通氣血



下背痛對中醫而言即是痺症,所謂的痺症即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通暢,引起肌肉、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及屈伸不利等症狀,名為痺證。例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組織炎、肌肉損傷及神經痛等。

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有二種方式:「針灸治療」,以調理氣血及疏通經絡方式進行,下背痛的取穴以膀胱經穴位為主,例如腎俞、大腸俞、委中穴等。「中藥治療」以寒熱虛實及氣血辨證論治,並依照病人的病情與體質,給予合適的藥物,例如腰部僵硬,活動轉側不利,得熱痛緩,遇陰雨天疼痛加重,舌苔白膩,脈遲緩,即為寒溼腰痛,會以散寒祛濕,溫經通絡為主要方向治療,藥物以附子、桂枝、威靈仙、細辛、獨活和杜仲為主。

不明原因下背痛案例,透過中醫治療緩解



一位48歲男性患者,平時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二星期前下背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疼痛,去大醫院就診檢查,照X光和核磁共振攝影並無明顯異常,醫師開立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和肌肉鬆弛劑緩解其疼痛,但回家後下背痛並無多大改善,於是來中醫就診,透過觸診背部和理學檢查後,診斷為背部勞損和肌肉拉傷,給予針灸和推拿治療,經過六次針灸治療後,下背痛減少7成,續治療二次療程12次針灸治療後,下背疼痛感消失,經囑咐搬重物時須調整姿勢,追蹤治療後並無復發。

平日避免久坐、注意姿勢,並搭配適當運動



除了中醫治療外也需注意本身的保養和衛教以避免背痛的復發,通常下背痛要避免久坐,若需久坐時應以「背墊」(又稱為靠腰)支撐下背,坐時姿勢要端正。避免急速前彎及旋轉、身體過度向後仰等可能會傷害背部的動作。若需轉身拿東西時,不要只扭轉上半身,應盡量整個身體轉過來。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例如游泳、重訓、步行和慢跑等。

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排除急性症狀後,透過中西醫互相搭配治療都會有不錯的效果,而中醫針灸,即透過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氣血循環且血流會帶來修復因子,可以治療下背疼痛損傷,這是每個人原本就具有的修復功能,而中藥更可針對每個人體質的獨特性,施以適當的補益,改善新陳代謝。透過「外部針灸」和「內部中藥」的互相搭配,內外兼顧,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本文獲「馬光健康網」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源於澎湖小島的希望之光,肩負守護人們健康的重要使命,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 官網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