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膝蓋外側會痛!治療師示範3招鬆筋膜伸展

159,854 收藏2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李曜舟(物理治療所所長)】 每次跑步膝蓋外側都會痛,該怎麼辦?

「老師,我每次跑步只要超過三公里,膝蓋外側就開始怪怪的,越跑越痛,甚至痛到跑不下去,跑完回家隔天更是痛到不行,上下樓梯都要命,是不是以後都不能跑步了?」這些問題總是在診間不斷出現,尤其在馬拉松前後,這樣的病患會特別多,這就是醫療界裡常說的「髂脛束症候群」。

關於髂脛束症候群,大家或許時有所聞,可說是跑者和單車族群的噩夢。根據2010年的文獻11,大約有12%跑者有髂脛束症候群;在單車族群則大約占15%。換句話說,相當於每7個人就有1個人會遭受髂脛束症候群的困擾。若以2019年單場臺北馬拉松來說,全程馬拉松有近八千人,半程馬拉松有兩萬人參加,代表其中大約有三千五百人罹患髂脛束症候群,比一所高中的人數還多。它所造成的膝蓋外側疼痛有可能會讓跑者們被迫降低速度、減少跑量,甚至是棄賽都有可能。
 

膝蓋外側痛的始作俑者髂脛束, 其實是筋膜組織!



「髂脛束症候群」的疼痛位置主要發生在膝蓋外側,症狀多於運動的過程中突然發生,而且會逐漸惡化。髂脛束症候群屬於過度使用的類型,常見於跑者、單車族群、籃球選手、足球選手、登山者等。究竟「髂脛束」是什麼?它的位置在大腿外側,相當於褲子外側縫線的位置。本質上來說,髂脛束其實並不是肌肉,而是增厚的筋膜組織,比起肌肉,更像是韌帶。因此,髂脛束症候群也並非單純的肌肉拉傷或肌肉受損那麼簡單。

髂脛束往上連結到闊筋膜張肌,並藉由闊筋膜張肌向上連結到骨盆外側(髂嵴,Iliac Crest)和髂前上棘(腰部前方凸起的骨頭),往後連到臀大肌,並由下臀神經支配,往下則沿著大腿外側下接到小腿外側的突起「脛骨小隆凸」(Gerdy's Tubercle)。

它是非常表層的肌肉,試著摸看看大腿外側,會找到條狀且充滿韌性的區塊,這就是髂脛束。因為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的特殊結構,讓它能在髖關節伸直時協助大腿外轉,髖關節屈曲時協助內轉。闊筋膜張肌與髂脛束,同時連結了骨盆和膝蓋,因此在走路、跑步、跳躍或只是單純站立時,都可以協助骨盆和膝蓋的穩定。

髂脛束症候群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先聊聊為什麼需要討論髂脛束症候群是如何產生的。或許會有人懷疑,為什麼要討論這麼多,不管病因如何,直接治療不是更快嗎?其實不是的,治療的方法和效果始終圍繞於病因。例如, 如果疼痛的原因來自於發炎,那麼給予抗發炎藥物或冰敷就會有很好的療效,但若是疼痛本身並非來自發炎,那麼剛剛所做的行為反而是無效治療。如果疼痛來自於肌肉過度緊繃,給予肌肉鬆弛劑和放鬆會有很好的效果,但若病因並非肌肉緊繃而是肌肉無力,同樣的治療不僅可能沒有效果,甚至會導致症狀加劇。

而髂脛束疼痛的原因,最早是由詹姆斯‧瑞內(James W. Renne)醫師於1975年提出,他認為髂脛束在膝蓋彎曲和伸直的過程中,會前後摩擦膝蓋外側骨頭(股骨)導致髂脛束、骨膜和中間的滑囊發炎,進而產生疼痛,這也是目前大部分人認為的髂脛束症候群原因,在核磁共振的協助下,許多學者發現出現髂脛束症候群的病患,其實髂脛束本身和周遭並沒有發炎或增生,部分研究也顯示該區域其實沒有滑囊。有趣的是,雖然髂脛束本身沒有問題,但髂脛束下方的軟組織卻發生了病變,包含骨水腫(Osseous Edema)和軟骨下侵蝕(Subchondral Osseous Erosion)。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 「髂脛束夾擊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Impingement Syndrome),髂脛束在運動時反覆擠壓、壓縮,導致髂脛束下方的骨頭和軟組織受到刺激,進而產生疼痛不適。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有髂脛束症候群呢?綜合研究發現主要有二大因素導致:

  • 內在因子
    內在因子指的是疼痛者本身的問題,其中包含:髖關節的臀大肌、臀中肌外展與內收無力、長短腳、膝內翻/O型腿、扁平足/足部旋前、筋膜受限等。另外,動態分析發現,在走路或跑步時,正準備跨下一步,腳跟著地時(Foot-Strike Phase)太大的髖關節內收、膝蓋內轉、過多的足跟外翻,都會讓髂脛束症候群更容易發生。

  • 外在因子
    外在因子主要是指環境的問題或是訓練上的排程等非身體相關因素,其中包括每週跑超過63.4公里(40英哩)、過早加入速度訓練、太快增加跑步距離、跑步姿勢、鞋子種類、長期沒有替換鞋子、下坡跑步過多、跑步區域單一(持續跑同一個操場)等,都會影響髂脛束症候群的發生。 

拯救大腿外側髂脛束,放鬆與訓練缺一不可



髂脛束症候群該如何矯正呢?由於髂脛束夾擠症候群的原因,來自於緊繃無力的髖外展肌群與內收肌群,若想重新喚醒這二大肌群,需要兩件事:「放鬆」與「訓練」。 單純放鬆,會使髖外展肌和內收肌群依然無力,再次跑步或運動依然會給髂脛束過多的壓力;但若直接訓練,未放鬆的髂脛束下方,軟組織和骨頭依然還有許多壓力,可能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疼痛,會讓訓練變得沒有效率,因此放鬆與訓練缺一不可。

許多人都會用滾筒按壓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儘管會產生疼痛感,然而這可能只是徒勞。髂脛束本身是十分緻密強韌的結締組織,並非肌肉。2008年的研究12發現,如果要讓髂脛束產生1%的變化,至少需要9000牛頓(900公斤/2000磅)的力量才能做到。因此,想要用滾筒在30分鐘內讓髂脛束放鬆似乎不太可能。2018年的文獻13也提到,對髂脛束進行滾筒放鬆或拉筋,其實不會影響髂脛束的彈性和軟硬程度,反而會略為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度。

這是否代表放鬆毫無作用呢?對於髂脛束本身而言,是這樣沒錯。不過另一篇文獻14發現,經過3分鐘的滾筒放鬆後,雖然對髂脛束本身沒有影響(髂脛束並沒有變軟),卻能明顯降低疼痛。

髂脛束的放鬆和拉筋效用



儘管對於髂脛束放鬆與否還有許多爭議,但以下是目前學界的共識。髂脛束的滾筒按摩和拉筋:

  1. 無法讓髂脛束變得柔軟有彈性。
  2. 可以增加髖關節活動度。
  3. 可以降低髂脛束症候群的疼痛。

我們依然可以放鬆髂脛束,但不是以放鬆時的疼痛是否有減緩當作標準,而是以「放鬆時間」作為標準。針對不舒服的部位執行約3分鐘的放鬆即可,同時也可以放鬆膝蓋周圍的肌肉,讓髂脛束附近的壓力下降,像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後側的腿後肌群和內側的內收肌。前二者在之前的章節皆有說明,接著要示範的是髂脛束與內收肌群的放鬆。



本文摘自《疼痛修復科學:放鬆筋膜X微重訓,精準模式對症解痛,找回身體主控權》/李曜舟(物理治療所所長)/悅知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