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也說明,過去許多民眾都以為魷魚的膽固醇含量很高,但是根據科學分析,發現魷魚的膽固醇幾乎都存在內臟當中,而我們一般吃到的魷魚,通常都已經將內臟去除乾淨,所以吃魷魚不必擔心膽固醇,可以安心食用!
魷魚、中卷、小管,頭足類動物營養比一比!
魷魚的親戚們,同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透抽、小管、花枝、軟絲,常常讓大家傻傻分不清楚。雖然長得像,但他們各自富含的營養素各有不同,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常見頭足類動物的營養成分含量如下:
魷魚 | 透抽(中卷) | 小管(小卷) | 花枝(烏賊、墨魚) | 軟絲 | |
熱量 | 50 kcal | 100 kcal | 72 kcal | 57 kcal | 70 kcal |
粗蛋白 | 11.3 g | 20.2 g | 16 g | 12.2 g | 14.7 g |
粗脂肪 | 0.2 g | 1.5 g | 0.4 g | 0.6 g | 0.8 g |
膽固醇 | 270 mg | 337 mg | 316 mg | 193 mg | 324 mg |
鋅 | 0.9 mg | 1.7 mg | 1.7 mg | 0.7 mg | 1.4 mg |
從表中資料可以發現,這些頭足類動物皆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以及鋅,其中魷魚的熱量以及脂肪含量都是最低的!
雖然膽固醇含量乍看之下偏高,高敏敏營養師曾在臉書上說明,台灣食品檢驗針對「已去除內臟」的魷魚分析,發現每100公克魷魚約有100~300毫克膽固醇,但大多是不會造成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負擔的「固醇類」,也就是說,吃魷魚對人體中的膽固醇並不會有影響,反而還能補充到好的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
魷魚內臟如何處理?
魷魚的膽固醇大部分儲存在內臟中,因此料理魷魚時,須將內臟去除乾淨,就不用怕吃下太多膽固醇!在《韓式海鮮料理圖解聖經》一書中,作者金志敏分享了乾淨去除魷魚內臟的詳細步驟:
- 使用料理剪刀從正中央剪開魷魚。
- 攤開剪開的肚子,可以看到魷魚的頭、腳等都連結在一起。
- 用刀或手將原本固定在身體的腳,用另一隻手慢慢往上拉出。這裡需小心不要讓內臟斷掉,就可以一次性將腳、頭、內臟分離。
- 在魷魚腳和頭部之間切一刀,讓腳與頭部、內臟分離。也可以選擇將頭部保留,僅切除內臟,不過就需再將魷魚的眼睛及嘴巴剔除。
- 輕按魷魚腳的上部,此時嘴巴會凸出來,將嘴裡的硬牙去除。
- 將魷魚身體中間的軟骨拉起來,直接分離。
- 用刀刮或直接用手,將附著魷魚身上的異物去除。不過如果要將魷魚加熱烹調,則可以不用剝除,將富含營養的魷魚皮保留。
- 最後,用流動的水,將魷魚腳上的吸盤沖洗乾淨。如果想要將魷魚腳的吸盤洗更乾淨,可以用粗鹽和麵粉搓洗。
- 可以在魷魚身上切出交叉刀痕,不僅外觀好看,料理時醬汁可以更入味,口感也會更好。若刀痕越細緻,效果會更好。
魷魚營養,但炸魷魚千萬別碰!
雖然魷魚具營養價值,且低脂、低熱量對身體負擔小,但是如果選錯料理方式,可能讓熱量翻倍!一般人最常吃到魷魚的情況就是鹽酥雞攤的炸魷魚,但高敏敏營養師提到,一份炸魷魚的熱量為300大卡,跟魷魚本身的熱量差距甚大。他也提到,即使撇開熱量,食物經過高溫油炸後,其中的礦物質、維生素可能都會流失,營養價值遭破壞。
心臟內科的劉中平醫師也曾在臉書上說明,魷魚肉中的油脂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不過膽固醇一旦碰到高溫就會被氧化,這些氧化的膽固醇,會直接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血管內壁的油脂斑塊。因此吃魷魚建議還是選擇少油、少鹽的方式烹調,例如川燙、清炒,就能吃到魷魚本身的鮮味。
魷魚和香腸一起吃會中毒?
網路上曾經流傳:香腸和魷魚一起食用,可能會有致癌風險!由於香腸、熱狗等加工肉品中加入了亞硝酸鹽,而魷魚乾、干貝、秋刀魚等水產中含有胺類成分,兩者一起吃,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
不過食品科學專家孫璐西教授曾撰文指出,其實人體的胃是一個強酸環境,同時有幾十種化學反應在進行,亞硝酸鹽根本沒有機會在胃的環境裡跟胺反應,形成致癌物亞硝胺。因此這種「魷魚、香腸不能一起吃」的論點是錯誤。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