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醫師開好一點的藥⋯怪獸家長大鬧診間!當孩子必須送急診的3個提醒- 第2頁

2,489 收藏0

  1. 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孩子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自身狀況,所以最好由清楚孩子狀況的主要照顧者陪同。請陪同者務必冷靜回溯並記錄孩子發病過程,以利看診醫師迅速掌握狀況,例如「何時開始發燒」、「體溫變化」、「有無用藥」,小嬰兒還要記錄「奶量」、「尿液」、「糞便」等。

  2. 非先到先看:急診室著重解決急症,因此醫護人員透過客觀的檢傷評估,依緊急程度安排看診順序。理解家長心疼焦急寶寶的心,但還請聽從醫護人員指示。

    補充說明:急診醫師屬於急診醫學科,主要是最短時間協助傷患脫離險境。當孩子狀況較為複雜,急診醫師確實可能無法馬上明確提供病症資訊,後續轉至兒科門診追蹤,方能釐清孩子詳細狀況。

  3. 要有住院準備:急診後依程度會有不同處置,也許是能無事回家,也可能留院觀察。因此請陪同者出發前可以帶上孩子必需用品:例如嬰幼兒健康手冊、錢包、手機、奶粉奶瓶、必需藥品、換洗衣服等。

真心呼籲,爸媽帶孩子到急診室,一定都是心急如焚,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務必冷靜回溯孩子傷病狀況,以利看診醫師迅速掌握狀況。過程中也請配合專業醫療人員指示與檢查建議,唯有醫病節奏一致,方能使看診效率提到最高。

現在社會醫療服務產業化日漸普遍,也難怪民眾將醫療行為視作一般服務業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病人在診間質疑醫師的判斷也成了日常。

醫療並非不能視作服務業,但起碼也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基於對專業的負責,相信絕大多數的醫師們,一定都是從最有利於病患健康的角度來作出判斷。

有人教育醫師,「你若尚未成為病人前,就無法體會病人或家屬的痛苦與擔憂。」我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角色互換,設身處地,是良好溝通的基礎。醫師終有一天會成為病人或家屬,但病人或家屬可能不太有機會成為醫師。

然而設身處地,角色互換何其容易?希望能透過這些故事的分享,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本文摘自《急診的生命練習曲:暖醫賈蔚從說話到聽話的白色故事》/賈蔚(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台灣東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