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歲半的小弟弟最近時常抱怨口渴和頻繁跑廁所小便,合併連續數週食慾不振、體重莫名減輕,且這三天忽然有緊張不安與呼吸困難的表現,父母驚覺事態不對,趕緊將他送往醫院。結果,小弟弟被診斷出第1型糖尿病,且有酮酸中毒現象,開始以胰島素進行治療;除此之外,檢驗結果也發現他同時罹患了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
第1型糖尿病的患者完全無法分泌或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
第1型糖尿病的成因和病理現象與第2型糖尿病並不相同,其常見症狀包括頻尿、口渴、飢餓、疲倦、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及視力模糊等。這類患者的胰臟完全無法分泌或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若身體無法產出足夠的胰島素,會導致高血糖,進而造成身體損傷,並引起許多糖尿病的症狀與急性併發症。
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高峰為10-14歲
近數十年來,全球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仍持續上升,第1型糖尿病通常好發於兒童、青少年及青年,也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臺灣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分布很廣,高峰在10-14歲,平均發病年齡約為20歲。
第1型糖尿病的成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及自體免疫系統有關
專家對於第1型糖尿病的預防及成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認為是基因遺傳、環境或自體免疫系統三方面的影響所造成。當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體內抗體會敵我不分、攻擊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導致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即造成第1型糖尿病;且早在糖尿病症狀出現的數個月或數年前,這一連串的過程就已悄悄地在體內不斷重複上演了。
而免疫系統的異常亦受到基因與環境的誘發。例如,有些人帶有引起第1型糖尿病的遺傳基因,卻沒有真的患病,即可能與環境中的觸發因子有關。當帶有第1型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接觸到特定環境觸發因子時,可能誘發免疫系統的異常及失調,造成第1型糖尿病。目前專家仍致力研究,至今曾提出疑似為環境觸發的因子包括:病毒感染(如腸病毒、克沙奇病毒)、過早接觸牛奶等。
第1型糖尿病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建議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
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患者可能具有較高的機率引發或同時罹患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兹氏病(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自體免疫疾病)、白斑、自體免疫性肝炎、重症肌無力等,其中又以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最為常見,其發生率約佔第1型糖尿病患者的17-30%。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前即同時罹患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的比例,有顯著增加之趨勢;而甲狀腺功能異常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難。
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建議,第1型糖尿病患者於確診後,應盡速檢測甲狀腺球蛋白抗體(antithyroglobulin)與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並於臨床症狀或血糖達到穩定控制後,檢驗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之濃度。若檢驗正常,建議每1-2年定期進行甲狀腺功能追蹤,以確認是否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問題;若檢驗結果不正常或期間出現疑似甲狀腺功能異常症狀,包括甲狀腺腫大、生長速率異常或無法解釋的血糖變異時,應諮詢醫師安排進一步檢查。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本文由高醫醫訊授權刊載。 原文出處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