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早期可治療緩解,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有多樣化選擇
當膝關節經過長期使用,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失去緩衝、潤滑的效果,以至於膝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的症狀,影響行動能力,就稱為「退化性關節炎」。臺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可分為四期,當來到第四期,膝關節的三個關節面有兩個以上損壞,或是60歲以上年紀較大、膝關節損壞較嚴重,通常會建議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過去民眾對於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可能有不少迷思,認為更換全膝人工關節要切除原本的膝關節、換上人工關節,工程浩大,可能會伴隨許多疼痛;或是聽過許多親朋好友的經驗談,接受手術後有不適應的問題,走起路來還是不自然、不舒服。其實近年來「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滿意度已經達到90-95%,相對於早期,現在的全膝人工關節有更耐磨、更抗氧化的材質、高彎曲度的設計可供選擇,如果要更貼近人體正常的膝關節形狀,還可以選擇內側、外側大小和形狀不同設計的客製化全膝人工關節;此外,現在更有使用機械手臂輔助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能更精準地調整全膝人工關節的鬆緊度,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如何進行?傳統手術、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比一比
傳統在執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時,往往要仰賴主刀醫師的經驗,在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反覆讓患者的腿部做出伸直、彎曲等動作,觀察膝關節的角度和鬆緊度,判斷要使用的全膝人工關節尺寸、放置的位置,並經由器械進入大腿骨的骨髓腔測量角度,以此作為輔助來提升精準度,再植入全膝人工關節;如果全膝人工關節沒有適用的尺寸,醫師就必須手動加以修整微調。
張建鈞醫師認為,以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除了切除時更精準,在醫師實際下刀前、切除軟骨的過程中,機械手臂可隨時模擬膝關節的鬆緊度,讓醫師在選擇全膝人工關節尺寸、放置全膝人工關節位置的時候,做出較佳選擇。這樣借助於機械手臂「導航功能」的手術方式,對於罹患骨質疏鬆症,或大腿已經有鋼釘等植入物的患者來說,就不必以器械侵入大腿骨的骨髓腔測量角度,也不用事先拆除植入物,可以減少手術中對骨骼的破壞,減少出血,更能及早復原。此外,年紀較大或肌肉量不足的患者,因爲需要穩定性足夠、鬆緊度良好的膝關節,讓患者在術後比較不需要靠肌肉自行調節、適應全膝人工關節,這時也會建議患者考慮以機械手臂輔助的手術方式。
手術方式 | 傳統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 機械手臂輔助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
手術時間 | 實際動刀時間較長。 | 評估時間較長,實際動刀時間較短。 |
住院時間 | 4-5天 | 3-4天 |
傷口大小 | 10-15公分 | 8-10公分 |
適用族群 | .膝關節嚴重損壞 .體重過重 |
.膝關節嚴重損壞 .體重過重 .高齡患者 .肌肉量不足的患者 .骨質疏鬆症患者 .大腿有植入物的患者 |
補助花費 | 可選擇健保給付的全膝人工關節材質,全額健保給付。 | 過去全自費需要40-50萬元。現在可以選擇健保給付的全膝人工關節材質,配合機械手臂輔助,機械手臂的技術費約10-15萬元。 |
行動力是銀髮族的健康關鍵!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應把握「這時機」治療評估
「行走對老人家很重要,假設老人家的膝蓋是每天痛、隨時痛,或是根本已經不良於行,老人家只要不能走路,身體機能就會惡化,健康狀態也會很快地走下坡,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若老人家的身體狀況都還滿健康的,只是因為膝關節退化而不能行走,這時候就可以考慮動手術更換人工膝關節了。」
張建鈞醫師表示,他曾收治一名85歲的女性患者,長期膝關節疼痛,肉眼可見膝蓋變形、O型腿,走路一踩地就疼痛,但由於該名患者體力尚足夠,仍希望能時常步行外出,考量到患者年紀已超過80歲,再加上患者的肌肉量不足,適應力不及年輕人或60、70歲的人,希望盡可能減少骨髓腔破壞及出血,及早復原,最後便建議患者選用健保給付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搭配機械手臂輔助完成手術。這名患者在手術完三天後就順利出院,至今回診約一個月,「她說她感覺就像重新獲得一個新的膝蓋,走路都非常的開心!」
「由於全膝人工關節可以承載的重量大於半膝人工關節,患者在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滿三個月之後,即可正常的工作、生活,就像他的膝關節還沒有退化、沒有變老的時候一樣,這也是每個醫師為患者執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所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