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癌症病患根本沒家族史!醫師破解一招保命贏得10倍存活率- 第2頁

31,435 收藏0

二○二一年,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透過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如果篩檢的時間延遲半年,末期癌症的風險會提高二五%、死亡率增加二六%。以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大腸癌症為例,如果超過半年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的風險增加兩倍,超過一年篩檢的風險更飆升至二.八倍,不可不謹慎以對。

疫情期間,因醫院門診暫時關閉,陳晉興對於癌症病患未能即時回診或拿藥倍感憂心。三級警戒期間,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或多或少中斷了治療,有些病人甚至中斷長達三個月,直至疫情稍稍趨緩才繼續療程;這麼一來,少數癌症患者很可能因停止化學治療,腫瘤指數再度上升或是病況惡化。「有時候,就好像在跟時間和癌細胞賽跑。」他說。

可喜的是,只要願意篩檢,是能克敵制先的。好比,因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形成的子宮頸癌,約八成感染者可在兩年內自行痊癒,但如果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如HPV十六、十八、三十、三三、四五、五二或五八型者,其子宮頸細胞便容易趨向癌化。從感染到罹患子宮頸癌的過程通常約十到二十年,這段期間長達十年以上,若能及早發現,預後效果比較好,可能還能揪出難以察覺的卵巢癌。

國民健康署曾分析發現,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三.四倍。早期(第零到一期)子宮頸癌的五年存活率在九五%、第二期七六.九%、第三期為六一.五%,一旦到了第四期僅不到兩成的存活機率,比例相差懸殊。

「故事絕對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包括口腔癌、頭頸癌、乳癌、肺癌等第一期治療好,五年存活率機率都很高,可達八、九成以上,但到了第四期,有些癌症根本不可能治癒。」從臨床問診到癌症治療看盡人生百態,現任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東杰語重心長地說。

別讓Google成為醫生最大的「敵人」



張東杰醫師提到他的老師曾有一位擔任教職的患者,因為手術順利,於是就建議病患隔天就可以出院了,沒想到當日聽聞她清晨時分從自家十三樓跳樓而下,就墜落在屋簷遮雨棚上。後來才了解她不知道自己出院後如何面對生活,極度惶然不安。這位患者的狀況可以說是癌症病人治癒後可能的縮影。

現在很多醫院會提供癌症病人出院評估表,包括在家裡可以聯絡醫院的個案管理師,畫出醫病關係的樹狀圖,而且是從病人立場出發,從檢測癌症的那一刻到預後,整個過程都考慮到了。對於病患,可能是一句簡單的話、一聲問候,至少就能讓他知道怎麼面對。良好的醫病關係可以降低病痛帶來的不安和恐懼,而不是變相抵觸,病人惶恐、求教無門,甚至到處求神拜佛,或者上網Google一堆不相干的訊息。

許多醫師不約而同表示,通常知識水平愈高的人愈是依賴Google的資訊,卻又常選擇負向那一面,難免變成收集愈多網路資訊愈是悲觀。這樣的患者只要一進到門診,厭世的氣場是任何人都感受得到的。

「現在醫師的天敵就是Google,醫生講的沒有Google講得好!」康仲然苦笑道。「重點是Google的訊息不見得都是正確,更多是人云亦云、未經求證的內容。」他無奈地表示。

如何在診間與醫師達到良好溝通呢?提供一個簡單方法:回家後把新發現的症狀或是滿腹疑問寫下來,詳細記錄,回診時請教醫師,一個小細節也可能是救命關鍵。

真的有遠離癌症的超級食物嗎?下一頁醫師分享:從飲食到生活習慣,這些看似平常的地雷都得小心!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