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自己確診後,再到期間因應防疫政策的必要措施、自我居家照護,最後則是等待時間解隔離,每一個步驟都有應該要知道的準則,本文將一一解析告訴你:「確診後,我該怎麼辦?」
確診後該怎麼辦?確診後四步驟一一拆解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絲毫無法懈怠,因為台灣至今已有超過470萬例確診,死亡人數更直逼萬字頭,尤其確診後伴隨而來的久咳不癒、腦霧和失眠等後遺症,更是嚴重侵擾大家的生活。除此之外,確診後最讓人焦急又無奈的便是:「確診之後該怎麼辦?如果沒有症狀了就是康復了嗎?」我們先從自我篩檢後的步驟開始了解。
我確診了!第一步:可預約視訊診療讓醫師確認,準備居家隔離
最新防疫政策「快篩陽視同確診」,意思是使用經衛福部核准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檢測結果為陽性,並且經醫師確認,亦可判定為確診。
由此可見,即便自己篩檢出陽性,還是要等醫師確認。但重點是,如果發現自己呈現陽性,千萬不要這時候衝出家門搭公車到附近診所找醫師,而是應該待在家中,先準備好判讀確診的事前準備。
- 第一種方式:快篩陽性→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返家等候結果
- 第二種方式:快篩陽性→實地或遠距診療就醫→達成醫病共識
- 診療後有達成醫病共識→醫師診斷確診後,進行通報→評估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開立及領取抗病毒藥物→依照醫囑服藥(若評估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則會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
- 診療後未達成醫病共識→PCR採檢→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依照醫囑服藥
我確診了!第二步:通知密切接觸者、填疫調單
確診後,接下來要通知同住家人為「密切接觸者」,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那家人有需要隔離嗎?分為兩種狀況
- 已接種3劑疫苗:0+7 的自主防疫(7天自主防疫),也可以選擇3+4
- 未接種3劑疫苗:要居家隔離 3+4 (3天隔離,4天自主防疫)
我確診了!第三步:居家隔離期間,居家照護必知
- 確診後要執行7天隔離+7天自主健康管理
-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
- 給重症患者,確診者應該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 在家中記得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 在家中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 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
- 居家照護期間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補充水分。
-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時,立即通知所在地政府衛生局或撥打119 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 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
-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 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我確診了!第四步:等待時間解除居家隔離
那症狀如果有好轉,要等多久可以出關?怎麼知道自己好了沒?這個問題會讓不少民眾感到困惑。因為一般常見的家用快篩試劑,還會擔心「陰陰陽陽」甚至「偽陰性」的可能,所以很多人不敢安心解除居家隔離,擔憂起「就這樣踏出家門,到底行不行」?
【居家照護者】解隔離條件: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醫院/加強版集檢所/加強版防疫旅館,輕症確診者】解隔離條件:
- 無症狀或症狀緩解,且兩次快篩陰性,或距發病/採檢達5天一次快篩陰性,解隔並自主健康管理7天
- 無症狀或症狀緩解,且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自主健康管理7天
【中重症住院患者】解隔離條件:症狀緩解且追蹤1次(原為2次且須滿10天)PCR陰性或Ct≥30,可轉出隔離/專責病房
確診後過多久才會變陰性?篩出陰性還有5%個案有傳染力
從現行的居家隔離規範來看,確診者確實只要完成前7天的隔離後,就能恢復正常外出。這樣安不安全呢?根據疫情指揮中心過去在記者會上的說法,綜合國外研究,通常在確診發病後7天左右,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會明顯下降,但還是有5%的個案具有傳染力。而無論是剛染疫或確診康復者,就算用家用快篩驗出陰性,也可能因為採檢方式、操作程序出錯而導致偽陰性。
另外,中醫師陳潮宗在youtube頻道中發布影片提到,當隔離結束驗出陰性,僅僅是代表病毒濃度下降到不容易傳染給別人,實際上仍會殘留在你的體內將近28天之久,所以才導致後續的併發症、後遺症不斷。
家用快篩驗出陰性就能安心出門嗎?這些狀況可能篩出「偽陰性」
我們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家用快篩試劑驗出陰性,卻還有病毒存在。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幾個狀況讓人無法百分之百安心。
首先,是快篩試劑本身敏感度的問題。例如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曾在一次節目受訪時指出,一般家用快篩試劑的敏感性約為70、80%,等於說有近20%機率無法正確檢驗,也就是所謂的偽陰性,若有明顯症狀但還是快篩陰性的話,最好要以PCR確認,特別是有重症因子,像是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65歲以上長者等,要是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可能快速惡化。
第二,則是篩檢時的技巧。先前高雄市防疫記者會就邀請到民生醫院副院長林俊祐醫師說明偽陰性的狀況,像是感染初期、病毒量還不夠的時候,又或是採檢的方向不對、時間太短,甚至是操作程序錯誤等,都有可能讓新冠肺炎確診者怎麼驗都是陰性、無法得到正確的快篩結果。
事實上,每家廠商生產的篩檢工具性能都不太一樣,也因此容易造成檢測結果受影響,好比說鼻咽快篩跟唾液快篩能檢測到的病毒量不同,當我們體內的病毒量越低,例如感染初期或是大病初癒等病毒量不多的時候,一般家用快篩的結果就很可能會變得不夠準確。
確診後明明康復卻「陰陰陽陽」!家人、職場健康安全受威脅,該怎麼辦?
先前美國總統拜登染疫後曾連續5天做快篩,好不容易前4天都陰性,不料第5天卻出現陽性反應。白宮醫師Kevin O'Connor指出,許多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都有出現檢測陰性數天後又轉回陽性的「反彈」狀況。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的公告也表示,服用Paxlovid的患者,的確有可能會「反彈」感染,但由於兩次陽性反應的時間非常接近,故研判這種「反彈」與完全復原後、再度染疫有所不同。
由此可見,當確診者即便康復、自己覺得沒什麼症狀,但也難保百分之百「好了」。很常見的狀況有以下幾種:
第一,大家對於症狀的意識其實不太相同。例如同樣都有咳嗽,有些人不覺得怎樣,有些人認為自己只是過敏,有些人則把自己歸類為有症狀。這就是大家對於症狀的意識與自我感覺不同,有可能造成判斷上的誤差,無形中也是一種風險。
第二,雖然現在大家很習慣自己快篩,但畢竟不如PCR準確,難免有人擔心,若只仰賴一般家用快篩試劑,難以確保不會二度傳染給周遭的親友,特別是家中有還沒打滿三劑疫苗的人、免疫力較差的小孩、長輩,或家有洗腎病患、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讓人膽戰心驚。
第三,有些公司雇主會叮嚀員工,確診後在家待滿七天,接著最好篩出陰性再回公司上班,畢竟到了公司,難免有開會、用餐、飲水的需求,員工難以時時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或每分每秒緊戴口罩,試想,這時候如果自己隔壁同事剛確診幾天,快篩還是「陰陰陽陽」的階段,就已經回到公司上班,實在讓人不擔心也難。
想解決以上遇到的難題,PCR似乎是最佳解決方法。但考量時間、金錢等等成本,如果要常常跑到醫院去做PCR,似乎又不是那麼合乎一般人日常篩檢所需。這時,不妨將家用PCR檢測機納入選擇。因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在6月下旬宣布,修正新冠肺炎病例定義,納入「家用PCR陽性」經醫師診斷後,也可視為確診。
我真的好了嗎?「家用PCR」檢測陽性敏感度可能更高
指揮中心今年6月21日已經修訂確診病例定義的檢驗條件:「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之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或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並經醫師確認」。其實原本只有列出「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陽性」,也就是一般常見的鼻咽快篩試劑,目前則是多出了「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
之所以會這樣修訂,正是因為目前國內可專案製造的家用核酸檢測試劑(家用PCR)已經由獲食藥署核准,已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可製造販售。這裡說的家用核酸檢測試劑,其實就是很多人在說的「家用PCR」。其方便性堪比普通家用快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核酸檢測陽性的敏感度與特異性都有可能比抗原快篩要高一點。而且不用跑醫院、適合一般民眾在家操作,75分鐘就可以得知結果,很適合重視效率的人。
因此,如果自己確診,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好了」,也想了解自己目前是否還會威脅到親友、同事的健康,以家用PCR來做檢測,或許是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