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巴金森病為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說明,巴金森病乃因管理多巴胺的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此種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導致。他進一步比喻說明,若將腦部想成一個發電廠,多巴胺就是電池能源,當電池不足、無法發電時,就會慢慢停電、關機。
「治療的原則主要是延緩疾病退化程度,替患者爭取更好的生活品質。」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目前以藥物為主,蔡志宏醫師說明,臨床上常用的有如下幾類,各為左旋多巴胺(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及酵素抑制劑(如COMT抑制劑、MAO-B 抑制劑)與顫抖治療相關用藥等。
「斷電,那我們可以使用外來電池來增加電能。」蔡志宏醫師表示,第一類藥物為左旋多巴胺,如同發電廠裝設新電池,可以直接提供大腦高能源,「讓腦細胞接受到多巴胺」,通常一開始是對於病情最有效的藥物。
「但有時是工廠裡面因電池功能衰退或接觸不良而致缺電,此時若再稍微整頓一下,還是可以走得很順。」蔡志宏醫師表示,第二類藥物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作用是讓腦細胞接受類似多巴胺的刺激,進而幫助多巴胺自主分泌,「左旋多巴胺是直接提供能源,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則是間接給予大腦刺激。」
巴金森病就是起源於腦部多巴胺不足,類似工廠電源不斷流失,就要從「開源節流」開始。左旋多巴胺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提供的效果比較像是「開源」,而若要做到「節流」,避免多巴胺一下子分泌過多,蔡志宏醫師說,此時可以透過酵素阻斷劑避免多巴胺代謝得太快。
用藥策略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就需調整
巴金森病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藥物治療及搭配適當運動,初、中期通常能有效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由於病程不斷進行,當過了藥物治療的「蜜月期」後,就很容易出現藥效起伏或難以控制的情況。
發病初期使用左旋多巴胺反應非常迅速且良好,用藥約有5~7年蜜月期,但若超過此年限,會發現有些病患對藥物的反應開始下降,此時就會開始產生不穩定性,導致出現「開關現象」,指的是因體內藥物濃度改變出現的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
「從一開始一天吃3次,5、6年之後可能會發現需要吃到4次,或一次服用的量更多,」蔡志宏醫師說明,由於長期服用,患者會愈來愈依賴藥物,漸漸發現吃一次藥能夠維持的效果愈來愈短,「愈來愈早關機」,所以會變得更加渴望藥物。濃度太高就像長期給細胞補充過多額外的電源,導致身體不由自主的動作;濃度太低時則如同「長期給細胞吃好料,它會愈來愈飢渴,一旦你不給它吃更多,它就停工給你看。」
針對左旋多巴胺可能造成的開關現象,由於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屬於長效型,藥效能夠持久穩定,就能有效避免此狀況。然而,並不代表能夠完全取代左旋多巴胺,蔡志宏醫師強調,每種藥物都有其優劣,左旋多巴胺雖可能造成開關現象,但效果直接且副作用相對比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少一些。
因此,用藥策略需要因人而異,蔡志宏醫師指出,治療時會參酌患者年齡、症狀給予藥物,醫療經驗上,年輕患者較常先使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因為身體功能都還年輕,較少產生副作用;年長患者則會考慮先使用低劑量左旋多巴胺,再配合症狀與個人體質來綜觀調整相關藥物,「減少身體症狀且降低過多藥物副作用,效果也較迅速乃是針對年老族群的期望」因為巴金森病需長期用藥,治療過程中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若出現藥效波動,就會調整用藥。
共病憂鬱也有藥物能協助!耐心配合醫囑調整,延緩退化、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根據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出現憂鬱、焦慮或自主神經失調(暈、失眠、消化不良)等非運動症狀,蔡志宏醫師坦言,一開始很難與巴金森病連結,因為可能造成類似情緒或身體化症狀的因素太多了,但他提醒,如果發現非動作症狀如憂鬱、不明原因頭暈、便秘長達五、六年以上,且睡覺時身體不由自主的動作,例如手舞足蹈,且相關科別都看過卻遲遲不見改善的話,就可能要提高警覺,可轉尋求神經內科的幫助。
目前雲林大部分年輕族群外流,人口結構以老人家居多,提及巴金森病的在地現況,蔡志宏醫師表示,起初比較常見都是病情已到中晚期才就醫,但近年透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舉辦醫學知識推廣的相關活動,「慢慢地雲林鄉親都漸漸比較了解巴金森病。」因此,目前多半不會拖到晚期,接受治療的比例也逐漸有在提升。
雖然巴金森病是退化性疾病,但若能及早發現並服藥、積極治療對延緩病程很關鍵!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以透過「巴金森手指操」進行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至神經內科檢查。
立即看>>手指操影片:防巴金森病大作戰 每月8號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國語版)
蔡志宏醫師補充,若有確診巴金森病就會建議及早用藥,不同作用的藥物搭配就能有效延緩退化,同時他也建議患者「多運動」,有助復健及身體代謝,睡眠品質也會提升。「運動會讓全身細胞動起來也活躍,將帶來更多正向思考,配合吃藥的意願跟著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更佳。」
蔡志宏醫師強調,由於巴金森病治療過程中吃藥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他鼓勵患者要有耐心,可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並盡量配合醫囑,巴金森病十分忌諱患者「今天感覺好一點就停藥,覺得不好就吃更多」自行調整藥量,一開始可能會自己覺得情況好轉,但時間拉長就可能導致大腦混亂,吃藥愈來愈無效。
他建議,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製紀錄表,記下自己每天吃不同藥物的時間,藥效在自己身上大概可以持續多久?什麼時間會關機?回診時,醫師就能根據紀錄,調整用藥策略,漸漸地找到患者身體可接受且舒適的狀態,「就像是找到蹺蹺板的平衡點,通常患者都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也不必放棄工作。」
立即看>>巴金森病友社團 :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