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研究探討野外營隊活動對遠距聯想創造力的影響,研究團隊將25位大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參加為期6天的野外營隊活動並隔絕電子產品的使用,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創造力得分比對照組提高49%。該研究聚焦於戶外體驗對於年輕人創意的提升,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森林療癒營隊有助於中高齡族群創意的提升。
我們在南投大鞍的森林療癒研究發現,在3天2夜的活動中有效提升中高齡受試者27.74%的創意表現,這創意提升程度與負面情緒改善有關。研究結果證實3天2夜的森林療癒活動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也可提升參與者創造力,這個研究把森林療癒的健康效益推進到另一個層次。
虛擬實境自然體驗在健康照護上的應用
在某次針對醫護人員的森林療癒演講中,有位心理師提到︰「我照顧的都是臥病在床的末期患者,沒有體力舟車勞頓,走出戶外又怕感染,如何應用森林療癒協助他們?」
的確如此,前面講到很多接觸自然有益身心健康的實證研究,自然體驗對一般人或許很容易,對於某些族群就沒這麼簡單。交通因素(車程過長、塞車)、自然因素(氣候不佳)、參與者意願(沒有戶外活動意願)與體能狀況(體能不佳的中老年人,有感染疑慮的病患),或是目前新冠病毒流行全球,為了確保健康所採行的「社交距離」政策會限制民眾走出戶外,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大家透過接近自然促進健康的機會,此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自然體驗成為改善民眾心理健康的替代方案。
虛擬實境是利用電腦圖像技術建模出3D的虛擬環境,能夠創造出擬真體驗。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使用者可以身歷其境般進入虛構世界,並在3D高細膩的環境裡,藉由場景互動與空間移動的技術,達到更深入的沉浸感。其中頭戴式顯示器可呈現高規格清晰的環景畫面,加上可在虛擬空間中移動自如的技術,能夠讓使用者在觀看過程中沉浸於模擬出來的虛擬環境。
虛擬實境的體驗效果相當真實,某次心理系師生參觀我們研究室的VR設備,體驗殭屍射擊遊戲,殭屍從四面八方圍上來時,一位女同學嚇倒在地上差點哭出來,可見虛擬實境的模擬效果相當逼真。虛擬實境具備創造逼真視覺模擬效果的能力,體驗自然有前面說到的健康效益,虛擬實境結合自然體驗也可應用在健康照護產業,給病人、怕感染的人或是現在疫情之下的隔離者一些助益。
我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早在20年前就有學者使用虛擬實境技術來輔助生理及心理療法,像是歐亞馬(Oyama, H.)醫師等人設計森林散步虛擬實境系統,協助癌症化療病人,避免讓他們冒著走到戶外造成感染的風險,而能在室內放鬆並改善情緒。也有醫療單位使用虛擬實境,讓燒燙傷患者在換藥過程中觀看冰山轉移注意力,大幅降低患者換藥過程中的疼痛感。
早期虛擬實境技術所費不貲,設備都是百萬起跳,還需要很大的空間放置儀器,加上專人維護。而且以前軟體技術門檻高,3D虛擬空間建立不易,需要專人編寫程式,進入這領域的技術門檻相當高。此外,以前VR顯示技術未成熟,體驗的過程容易頭暈。隨著虛擬實境技術日趨成熟,打造逼真的虛擬世界不再是難題,近幾年全球很多公司積極開發相關技術,像是國內宏達電(HTC)就提供方便使用的軟硬體設備與技術支援。
我們也做了一些研究,發現虛擬實境森林體驗有助於降低年輕族群的心跳收縮壓,並促進副交感神經活性,也可以提升活力與改善負面情緒;對於樂齡族群則可以降低心跳與緩和負面情緒。有了這些成果,我們將虛擬實境自然應用於亞東醫院安寧病房中,拍攝360度的台灣自然景觀全景影片,藉由VR頭戴式顯示器讓病友有如身歷其境,沉浸於大自然,紓緩情緒。
▼森林健康效益實驗。
▼安寧病房患者體驗虛擬實境森林。(亞東醫院家醫科林欣怡諮商心理師提供)
▼林間拍攝虛擬實境。
▼虛擬實境體驗。
接觸自然的劑量
講了這麼多接觸自然的好處,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要接觸多久才會有這些健康效果?也就是說,接觸自然的「劑量」應該是多少?其實科學家們對這問題也很好奇,因為不同的接觸自然時間、不同的戶外活動形式與不同的對象,所帶來的效益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學者們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提出以下數據供大家參考:
- 每次進行20-30 分鐘的自然體驗,可以有效減少生理壓力。
- 每週至少走入戶外綠地30 分鐘,可有效減少憂鬱並降低血壓。
- 每週逛花園或公園4-5 次,減少憂鬱感的效果最佳。
- 每週至少接觸大自然120 分鐘,可以提升幸福感。
雖然很多人無法經常抽出時間到山上,不過即使每週到鄰近的森林步道或是有綠蔭的公園走走,對健康也有不錯的效果,一定比一直待在室內空間好。
本文摘自《森林療癒力》/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副教授、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秘書長)/聯經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