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榊原記念醫院院長、心臟內科醫師磯部光章指出,慢性心臟衰竭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當重要,由於即便心臟的收縮機能降低,也並不一定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因此民眾難以自覺,早期發現相當困難,被稱為「隱性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4階段,其中2階段竟可能完全無感!
根據仁愛醫院衛教資料,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陳氏呼吸(呼吸暫停與快速呼吸交替進行)、咳嗽、腦部缺氧、下肢水腫、肝腫大、食慾減少等。然而實際上,並非所有心臟衰竭階段都會出現上述症狀。
綜合磯部光章、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與川口心臓呼吸器醫院副院長佐藤直樹的受訪資料,日本將慢性心臟衰竭分為4階段:
無症狀
階段A:尚未出現實際心臟機能降低,卻有眾多心臟衰竭的危險因子的民眾,是潛在的心臟衰竭患者。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
階段B:心臟外觀可能出現心室肥大、心室擴張、收縮力減退等變化。雖然經檢查可以發現心臟機能已降低,但未出現自覺症狀,該階段可稱為隱性心臟衰竭。
有症狀
階段C:出現呼吸困難、心悸、水腫等各式各樣心臟衰竭症狀而到院治療。
階段D:重症,相當難以治療的患者。此時患者需要持續住院接受藥物、葉克膜體外循環、心臟移植、安寧緩和等治療。
佐藤直樹表示,由於日本成人2人中就有1人有高血壓,因此可以說有1/2的民眾已經開始心臟衰竭了,然而由於心臟衰竭在前期沒有自覺症狀,許多民眾都放著不管。
而根據台灣衛福部與國健署資料,台灣民眾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估計患病人口高達462萬人;而除了高血壓外,台灣18歲以上成人的糖尿病盛行率約為9.8%,亦即有超過200萬人罹患糖尿病。因此可以說及早預防並改善心臟衰竭刻不容緩。
得舒飲食5原則改善高血壓病預防動脈硬化不容忽視
佐藤直樹醫師表示,儘管近年因為高血壓意識高而就診的民眾增加,然而適當穩定、控制血壓的人約只有一半,許多患者都認為「有吃降血壓藥就不要緊了」, 因此沒有改善飲食等生活習慣繼續度日,然而若沒有更進一步地適當控制血壓,將來就可能有心臟衰竭的危險。
此外,動脈硬化也是心臟衰竭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高血壓也恐有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周柏青曾受訪指出,若想確保心臟健康,控制血壓是最好的方法。曾有研究發現,若血壓控制良好,可減少50%心臟衰竭風險。
若要控血壓,除了務必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日常飲食保健不可少。基隆長庚醫院心臟強健中心衛教資料指出,可以透過得舒飲食5原則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以及左心室肥厚程度:
-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但須避免過多熱量,充足攝取蛋白質。
- 吃纖維豐富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和根莖類。
- 減少高膽固醇含量食物攝取,包括肥肉、奶油、豬油等油類以及蛋黃、蝦卵、蟹黃、海鮮、動物內臟等。
- 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主要來源為種子、核果(芝麻、核桃、杏仁等)及各種植物油(沙拉油、葵花油、麻油、菜子油、玉米油、橄欖油等)。
- 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脫脂、低脂奶,豆乾、深綠色蔬菜等。
糖尿病飲食10原則,調整食物攝取控血糖
除了高血壓外,糖尿病患也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仁愛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有國外統計數據發現,即便將血壓、肥胖、膽固醇等等因子校正,和沒有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的心臟衰竭風險將增加2~5倍。
而根據林新醫院的衛教資料,若要改善糖尿病,除了維持合理的體重外,平時飲食也必須遵守相關原則,藉由調整熱量、蛋白質、醣類的攝取量來控制血糖:
- 定時定量飲食,固定醣類攝取與穩定血糖有關係。
- 少吃油炸、油煎、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加工食品、全脂乳製品。
- 少吃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油脂。
- 宜選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欖油、菜籽油等。
- 烹調多採用清蒸、涼拌、水煮、烤、燒、燉、滷等低油料理方式。
- 少吃含精製糖類的食物。
- 少吃含鹽量高食物。
- 常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延緩血糖的升高及降低膽固醇。
- 應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 不鼓勵習慣性喝酒,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心臟出問題你卻還無感!這樣吃讓心衰風險降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