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障礙別煩惱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特別門診有方法
年過七旬的張女士,去年八月因腦中風經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團隊搶救後清醒,在復健過程發現她有容易嗆咳的吞嚥障礙症狀,去年底出院後持續在復健科接受吞嚥門診治療,目前已拔除鼻胃管、由口進食。復健科主治醫師葉映廷表示,不只住院病人,一般年長者也常有吃不好、吞不好的吞嚥障礙問題,都可到復健科吞嚥障礙門診接受診治。
▼復健科主治醫師葉映廷與語言治療師林佳瑜,在病人接受吞嚥訓練過程中,會一起觀察與討論,也會聆聽病人的意見,一起擬定介入策略。
一般來說,造成吞嚥障礙的原因可歸為兩大類,葉映廷醫師指出,第一類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以及年長者肌力退化;另一類是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若能透過專業訓練復健都可望獲得改善。
這位因腦中風合併腦外傷的張女士,在去年十月出院後開始每週二、四到復健科由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語言治療師林佳瑜表示,張女士口腔與喉部肌肉力量在腦中風後變弱,不僅會流口水,還會被口水嗆到,而且在改良式鋇劑吞嚥攝影檢查(Modified Barium Swallow, MBS)時,發現食物直接掉進氣管時,並沒有出現咳嗽反射,若張女士未經由儀器檢查,就貿然餵食,後續可能會造成靜默式吸入性肺炎,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語言治療師林佳瑜利用壓舌板引導病人做舌頭抗阻力運動,訓練其舌頭上抬之肌肉力量。
▼語言治療師林佳瑜藉由控制經口的水量,讓病人可以安全的由口喝水。
經過五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張女士可以安全吃少量食物,她的整體吞嚥肌肉反應明顯改善,語言治療師林佳瑜指出,再經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病人仍有部分肌肉動作較差,便持續加強訓練。張女士的兒子陳先生也指出,經過近八個月訓練後,他的母親已在今年七月中旬移除鼻胃管,可自己進食,大幅減少家人的照護壓力。
葉映廷醫師表示,除了疾病因素,如果在吞嚥時有疼痛感、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甚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或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都是吞嚥障礙症狀,這些問題都可以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復健科醫師會針對病史、進行理學檢查,如清水吞嚥測試,正常人標準至少連續喝下九十毫升的清水,過少就可能是吞嚥障礙症狀。
葉映廷醫師說,花蓮慈院設有「改良式鋇劑吞嚥攝影檢查(MBS)」,透過顯影劑輔助,可客觀的觀察病人不同部位對不同濃稠度食物的嗆咳反應,若需進一步治療,將由語言治療師協助訓練改善。此外,吞嚥障礙特別門診也引進「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觀察病人鼻咽、口咽、喉部、聲帶等生理結構,檢查過程中吞嚥不同量及質地的食物過程,評估病人吞嚥前、中、後的咽部及喉部情形,以擬定病人的治療策略。例如:有些中風病人的咽喉只有單邊異常,可以透過訓練調整姿勢讓食物從正常側吞嚥,降低吸入或嗆入風險。
▼復健科主治醫師葉映廷表示,不只住院病人,一般年長者也常有吃不好、吞不好的吞嚥障礙問題,都可到復健科吞嚥障礙門診接受診治。
要如何儘早發現是否有吞嚥障礙呢?葉映廷醫師指出,平時民眾可以幫自己或長者評量,針對吞嚥困難篩檢問卷 (EAT-10)十個問題進行評量,沒有問題是 0分,四分以上就是問題嚴重,總分超過(含)三分,表示有吞嚥障礙或嗆咳風險,建議到到復健科吞嚥障礙特別門診進一步評估。
以下為「吞嚥困難篩檢問卷 (EAT-10)」:
- 我的吞嚥問題令我體重下降
- 我的吞嚥問題影響我外出用餐
- 進食液體或流質食物比較費勁
- 進食固體食物比較費勁
- 吞食藥丸時比較費勁
- 吞嚥令我感到痛楚
- 吞嚥困難減少我進食的樂趣
- 當我吞嚥後,食物會黏在我的咽喉
- 當我進食時,我會咳嗽
- 吞嚥令我感到有壓力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