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認知症)與生活習慣關係深遠
不只日本,台灣的失智症(認知症)問題也迫在眉睫,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與推估,民國120年時,每100人就有2人失智;在未來20年中,失智人口將以每30分鐘增加1人的速度增長。
而在各類型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可說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開發、研究阿茲海默症藥品的日本同志社大學生命醫科學客座教授杉本八郎指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部神經細胞漸漸死亡的疾病,主要成因為從40歲開始就會開始累積的類澱粉蛋白β,以及從50歲開始累積的濤蛋白。因此若是超過40歲的民眾,應馬上開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雖然失智症看似腦部疾病,實際上遠不只如此,不僅恐由前述的異常蛋白質累積而成,也可能因為腦部血管阻塞產生「腦血管型」失智症,因此某方面來講,說失智症是生活習慣病的一種也不為過。
80歲腦科學家杉本八郎也在做!預防失智必備的生活習慣
杉本八郎表示,引起失智症的重要因素也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運動不足、吸菸、社會孤立等壞習慣,而有研究指出,改善1/3的生活習慣就能預防失智。
典型的禁忌習慣,便是成天過著坐在電視機前的生活,不僅大腦不會運作,還會因為不外出而運動不足,與他人交流、見面的機會也跟著減少。杉本八郎建議,預防失智症的關鍵便是創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場所,自己在該場所時能心情愉悅,維持人際關係。比方說,女性可以和同樣有小孩的媽媽交友,飼養小狗的民眾可以交犬友等。
其次,也建議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能改善血液流動,並預防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生活習慣病。杉本八郎表示,以往他會練習劍道,而在新冠病毒肆虐時期他毫無懈怠,在家也會持續揮劍練習;另一方面,近年研究指出,優良睡眠可將類澱粉蛋白β等腦中的壞物質去除,因此也建議每天睡足7小時。
而面對預防失智症應要留心哪些事情的疑問,現年(2022)80歲的杉本八郎受訪表示,除了上述運動習慣外,自己正在實踐「規律生活」。他會每早5點起床念書,下午則會花2小時散步。用餐則保持飲食均衡並控制食量,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
除了預防外,事實上生活規律對已失智的長輩也有好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曾受訪指出,規律生活作息能避免長者症狀惡化,可透過預先排定每日行程,列出運動、參與活動、看懷舊照片,提取記憶練習等活動時間,重建規律作息。此外,也建議上午、下午出門走動、活絡筋骨,或在家做伸展操來提高認知功能、注意力、執行力、處理速度等。
除了生活規律外,事實上許多民眾每天都在做的生活習慣恐會增加失智風險,杉本八郎也提出了以下5個錯誤的生活習慣供大家參考:
喜歡吃麵包:糖尿病、肥胖提高失智風險
精緻麵包是典型的高GI值食物,曾有22歲女性常以麵包打發三餐,不料因泌尿道不適檢查時竟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9.6,確診糖尿病。而杉本八郎表示,和健康民眾相比,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肥胖體型民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44倍。因此建議少吃甜食,盡量飲食均衡,並透過每周3~5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維持體態。
韓國中醫師金素興也曾指出,麵包等主食經過高溫料理,糖化終產物(AGEs)的含量也會較高,這類物質恐造成動脈硬化,累積在腦部也可能造成失智,因此最好避免。若無法戒除麵包,則建議少吃為妙。
忽略刷牙:牙周病患失智機率增10~14%
杉本八郎指出,曾有動物實驗發現,和無牙周病的阿茲海默症老鼠相比,有牙周病的老鼠腦中沉澱的類澱粉蛋白β多了1.5倍,雖然還不能確認因果關係,但據推測可能是因為牙周病菌向腦部流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長谷川嘉哉也發現,一旦患者牙齒不好、無法好好咀嚼,便會讓腦部與健康退化。相關觀點也曾有台灣研究證實,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與研究團隊發現,和無牙周病的民眾相比,牙周病患失智的機率高出了10~14%。
李雅玲受訪解釋,牙周病主要為細菌造成的慢性發炎疾病,而嚴重時會造成缺牙。有研究發現,當缺牙而降低咀嚼功能時,大腦被活化的區域就會降低,因此較容易失智。因此杉本八郎建議,起床、用餐20分鐘後刷牙,盡可能透過牙齒護理預防牙周病吧。
白天常發呆、自我意識太強、口出惡言等:腦部刺激變少、社交孤立
杉本八郎指出,單調的日常生活帶給腦部的刺激就較少,建議透過自己有興趣的各類事物減少失智機率,不論是讀書、與人對話等,都有刺激腦部活動,抑制認知機能降低的效果。
此外,總是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常口出惡言,或總是對社會抱持敵意的民眾,會漸漸地與人疏離,社會性變得孤立。然而社會孤立是引起失智症的重要因素,維持社交相當重要。建議民眾盡可能地誇獎別人,並留意笑臉迎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朋友、家人互相快樂溝通的機會便會增加。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別讓壞習慣和精緻澱粉害了你!80歲科學家也在做的活腦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