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板著臉、難溝通⋯巴金森病警訊別漏接!家屬理解陪伴攜手與病共存

146,217 收藏1
父親節將至,本想全家一同慶祝,但爸爸最近突然變得經常面無表情呆坐、無精打采,對於家人的詢問關心也沒什麼反應,更變得不愛說話,對什麼都意興闌珊....當心這並不是單純老化!憂鬱症是老人常見的精神症狀之一,同時也是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或預測因子,根據統計,被診斷巴金森病的前2年,最常出現的精神症狀即為憂鬱 1

巴金森病主要為腦中多巴胺神經元退化,造成運動功能異常,導致出現許多動作症狀,但也可能出現其他感覺功能、自主神經系統、認知行為、睡眠異常等非動作症狀。例如:憂鬱、焦慮、疲憊、嗅覺受損、便祕等現象都可能在動作症狀之前就出現。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指出,腦退化疾病的初期,經常會以憂鬱來表現,巴金森患者也相同。常見5、60歲的老人家,一開始除了憂鬱都沒有其他運動症狀,但一、兩年後,家屬發現他的動作愈來愈慢,「但此時也多半不太會警覺。」

由於對疾病普遍認知不足,許多患者家屬只單純當作患者是因憂鬱而導致動作緩慢、慵懶或睡眠變差等等,往往無法第一時間聯想有可能是巴金森病造成,導致錯失黃金治療的時間。

「所有退化性疾病都相同,愈早期醫治效果愈好。」許永居醫師表示,把握用藥蜜月期早一點接受治療服藥,生活品質多半能夠維持得不錯,有時候甚至也看不出生病。因此,若能提前警覺憂鬱徵兆,可做為巴金森病預防與治療的方向。許永居醫師就提醒,若發現家人動作愈來愈慢,或憂鬱症怎麼治療都沒有改善時,就要多注意。

不是故意「廢在家中」!憂鬱症治療3年不見好轉,55歲男確診巴金森病



然而,常見巴金森病患者及家屬皆不曉得「憂鬱」也可能是疾病的一環,若誤認其為單純心情不佳、沒有反應,因不了解導致的不諒解就容易影響與家人的相處。

許永居醫師分享,曾經遇過一位55歲男性病友,確診巴金森病前被當成憂鬱症治療好久,一直以來都持續在看精神科,但憂鬱症卻始終不見好轉,後來開始發現自己「愈來愈不能走路」。

「患者見到自己身體情形,這時候多半會覺得自己廢了、沒用了,就更不想去動。」許永居醫師表示,不只患者本人,家屬看他成天呆坐、什麼事情都不做,也認定他是因憂鬱症導致「廢在家中」,並沒有多想可能有其他問題。後來是同為巴金森病友的鄰居察覺患者異樣,才到了神經內科就診,透過推敲家屬提出的症狀,還有患者走進診間的樣子,判斷可能是巴金森病。

透過與患者討論治療策略,有耐心地慢慢調整藥物劑量,加上患者很年輕,最後順利恢復活力,不但生活可以自理,更能重拾一些簡單的工作,生活品質整體改善非常多。由於患者治療前後狀況差距甚大,許永居醫師坦言,印象十分深刻。

及早了解巴金森病可能出現的症狀,有助於病情的延緩及整體治療。提及如何提早察覺,許永居醫師說明,雖然憂鬱症的人會不想動,但透過鼓勵患者活動,可以發現整體活動的程度與感覺,與巴金森病還是有些不同之處,可以特別留意「走路的模樣」。
另外,也可以透過簡易的「手指操」自我檢測,動作很簡單,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再換左手,一樣輕按25下。若「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或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狀況,請盡速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

立即看>>手指操影片:防巴金森病大作戰 每月8號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國語版) 

當自己或親友出現不明原因的情緒不佳,同時伴隨行動遲緩、睡眠障礙、注意力減退、喪失嗅覺等情況,就應多加留意,及早就醫服藥就能更早的延緩病程。許永居醫師指出,現在也有藥物經過實證,除了能改善運動障礙外,也能同時改善憂鬱問題。

別害怕活動!老伴「牽手」一起走,有助穩定病情



提及嘉義當地的巴金森病的狀況,許永居醫師提及,在嘉義常見到老人家以為走路變慢或手抖等狀況是「正常老化」,覺得就是老了才沒辦法正常行走,通常也就以一副拐杖解決。另外還常見到關節有開過刀的老人家,以為是因為曾經手術、「骨頭不好了」所以再也無法正常走路,「但其實這些都是錯誤歸因。」

許永居醫師坦言,從醫16年至今,還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疾病,有些人到門診時甚至手已經抖了2、3年。「對於走路變慢或手抖,患者到門診時,往往並沒有心理準備會被告知這是巴金森病,所以很容易嚇一跳。」

巴金森病是病人、照護者及醫師的需要攜手面對的長期抗戰,許永居醫師表示,巴金森病是一個常見疾病並非罕病,相信每位神經內科的專業醫師都可以診治得很好,也鼓勵大家就近就醫,當病況出現變化,也隨時能夠尋求專業諮詢,及時給予幫助。

除了遵照醫囑配合用藥之外,日常生活多活動也很關鍵。許永居醫師表示,有些患者因害怕跌倒,而不願多走路,因此他常鼓勵家屬可以主動牽著患者一起走。他提及,嘉義很多老老照護的狀況,所以如果患者行動力還算可以的話,就會建議他們一手拄拐杖,另一手交給老伴牽著,多出門走走、曬曬太陽,「我覺得這件事比做什麼都有用。」
 

透過維繫良好醫病關係,了解疾病可能出現的症狀,並積極配合醫師按時回診治療、持續運動,許多患者都能順利與巴金森病和平共處,維持15~20年良好的生活品質。

避免與患者對抗!照護者心態調適「顧好自己也很重要」



由於每個個案從早期診斷、治療到照護者的溝通可能都不盡相同,此時不只患者本身的心情調適,也需擴及到身旁親人(照顧者)的身心狀況。

當自己的家屬罹患巴金森病,患者並不是唯一受影響的人,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也都牽涉其中,而主要照護者在照護的過程中更常見出現孤立無援、挫折等無助感,尤其當患者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時,溝通上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

許永居醫師坦言,當患者出現憂鬱、焦慮時,確實照顧不易,有些患者一有不適就會馬上要求換藥,或對吃藥有自身見解,就常遇到家屬提及,請患者吃藥都不願意配合。

「我們在門診也會盡量開導家屬,心態盡量調整,」理解患者是因為疾病而有出現這些表現,許永居醫師強調,不要抱著要與患者對抗的心情。然而,照護者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認清自身壓力及找到紓解方法,不過度強迫自己,才有能力持續照護他人,當面對不了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狀況時,不妨求助有用的資源,例如病友團體的支持與協助。

立即看>>巴金森病友社團 :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



1憂鬱症患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比常人高3倍!營養師:高纖蔬果、飲食均衡助延緩 | 華人健康網 - 專業即時優質的健康新聞及資訊分享平台業即時優質的健康新聞及資訊分享平台 (top1health.com)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