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產後媽咪最常見困擾之一!醫師盤點5食療潤腸通便

21,808 收藏0
【早安健康/吳宛容中醫師】產後大便乾結,或數日不解,排便時乾燥難行而疼痛,稱為「產後便秘」,又稱「產後大便難」,是最常見的產後疾病之一。

本病產生的病因主要是產後亡血傷津,腸道失潤;或素稟氣虛,因產陽氣更傷,氣虛無力推送大便,便結腸中,壅滯難下。

中醫將產後便秘主要分成三種證型



  1. 血虛津虧證
    素體血虛,產婦因失血過多,腸道缺少津液潤養,使大便乾硬,無法解出。這類患者還伴有面色萎黃、口乾、頭昏心悸、舌淡紅苔薄白及脈細弱等症狀。

  2. 氣虛失運證
    素體虛弱,產後失血耗氣,大便數日不解,雖有便意,但排便乏力,大便不會很堅硬,同時還會伴有多汗、疲勞、乏力、舌淡苔薄白、舌邊緣有齒痕及脈虛緩的症狀。

  3. 陰虛內熱證
    素體陰虛或喜食辛辣之品,大便數日不解,解時艱澀難下,這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口咽乾、小便黃、手足心熱、燥熱、舌紅苔薄黃及脈細數的症狀。

產後便祕以「血虛津虧」為主要原因,治療處方以「四物湯加味」為主,藥物有當歸、白芍、川芎、火麻仁、柏子仁、何首烏、肉蓯蓉等。兼「陰虛內熱」證型,則去川芎、肉蓯蓉,加生地、知母、黃柏、玄參。兼「氣虛」證型, 則加黨參、黃耆、白朮、木香。

除了藥物治療外,針刺療法和穴位按壓也是中醫常用來緩解產後便秘的治病之法。產後即可進行腹部穴位按壓。

手掌緊貼腹部,從右邊開始,依序按壓右天樞(肚臍旁開兩寸,位在乳頭、胸骨中點直下連線與肚臍交點→中脘(肚臍與胸骨劍突連線中點)→左天樞→氣海(下腹部正中線肚臍中下1.5寸處),手法從輕到重,每個穴位按5秒,重複5次。

產後排便困難?中醫食療來輔助



此外,如有產後排便困難,也可藉中醫食療來輔助,根據證型選用養血補氣、滋陰清熱、潤腸通便的食材。

  1. 蜂蜜飲:清晨空腹時服用蜂蜜一大匙,後飲溫水一大杯,用於便祕輕症者。
  2. 黑芝麻粥:黑芝麻50g,粳米100g,煮粥,既有營養又有緩和的潤腸通便作用,適於血虛津虧證。
  3. 何首烏粥:何首烏(功效:補益精血,固腎烏鬚,潤腸通便)30g,粳米60g,煮粥服,適於血虛津虧證。
  4. 生地萊菔汁:鮮生地汁(功效: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100g,鮮萊菔汁100g,冰糖適量。用於內熱氣滯的產後大便難。
  5. 海參木耳補氣湯:海參200 g,黑木耳50 g,黃耆10g,枸杞10g,熬湯,適於氣血虧虛腸燥者。

最後醫師有四點提醒,能讓產後大便難遠離產婦:



1. 產後儘早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

2. 產後便祕及時就診,切忌用力排便,以防發生子宮脫垂;

3.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一旦有便意立即如廁;

4. 忌食辛辣炸烤之品,注意補水,多食粗纖維食物及蔬菜水果。

作者簡介:吳宛容中醫師,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學歷包括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專長中醫兒科、過敏體質調理、濕疹、婦科等。 【翰鳴堂/睿鳴堂中醫醫療體系】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