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發文點出,一些確診病患除了呼吸道的症狀之外,一直有噁心感跟嘔吐。隨著新冠病毒的變種和施打疫苗比率上升,在感染病毒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腸胃道症狀也一直在變化。特別從最近的統計來看,確診後出現嘔吐的比率約佔7%左右。
為什麼確診後會噁心想吐?
依照錢政弘醫師在臉書貼文的分析,病毒主要透過以下機轉造成嘔吐
- 病毒從口進入腸胃道,包括吞入含病毒的空氣
- 病毒藉由腸道上的ACE2受體,誘發腸壁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發炎、細胞激素和血管收縮素(angiotensin II)上升,這些發炎訊號透過迷走神經傳導到大腦引起想噁心感覺和嘔吐
除了病毒直接影響腸胃道之外,錢政弘醫師指出,其實藥物也是引發嘔吐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在生病的過程中出現腸胃不適,是因為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我們常見的退燒止痛藥、降血壓藥(ACEI)和糖尿病藥(metfomin)都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容易有噁心嘔吐感等副作用,有些病患本身胃就不太好,生病後連續吃幾天藥就開始胃痛、想吐。
若真的吐個不停,該怎麼緩解?錢政弘醫師建議可以吃「止吐藥」來緩解症狀,再搭配適量補充水分,才能避免脫水造成病情加劇。
噁心嘔吐感該如何緩解?醫師教一招喝水自救
至於喝水的時間和引水量,又有什麼原則建議呢?錢政弘醫師舉例,最近在「國際外科病例報告」期刊上有醫師分享「喝水防嘔吐」的小撇步,就是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空腹」先喝「200cc的溫開水」,就能溫和刺激腸胃道收縮和排空,接著至少45分鐘後再吃早餐,並且吃完早餐後兩小時都不要再吃任何東西,「據說這個方法可以減少噁心和嘔吐感。大家不妨用這個方法自救吧!」
另外,日本醫療作家安達純子表示,腸道雖是消化器官,但它的黏膜上散佈著大量控制免疫的淋巴,幾乎等於控制著人體70%到80%的免疫力,若是因為會吐就什麼都不吃、造成小腸蠕動次數減緩的話,就可能會影響免疫力下降。
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的衛教資訊,當我們有嚴重嘔吐時,不妨先暫停攝取其他食物,讓胃能夠有一點時間休息,等到嘔吐次數、狀況稍有改善後,就可以嘗試少量流質的食物。如果已經不會再吐,但時不時有點噁心感,則推薦選擇一些較清爽的食物,像是吐司、麥片等,避免攝取太甜、太油膩等容易引發噁心感的食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