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乾淨、肚子叫也是腸躁症徵兆!中醫補脾利濕湯來解救

10,823 收藏2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馬光中醫/屏東院 蕭博富醫師】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意指焦躁不安的腸胃,是種「長期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好發於年輕女性。通常自求學時代或初入職場時發病,會有腹脹、腹瀉、便祕、腹痛、腸鳴與腸蠕動感、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症狀,也可能合併腸道外的不適,例如失眠、焦慮、頭暈、倦怠……等等症狀。

腸腦軸線相關的疾病

目前研究認為大腸急躁症的發生可能與「腦腸軸不協調(brain-gut axis)」有關,因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變,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大腸急躁症所帶來的不適感,也容易加重病人本身的焦慮或憂鬱,是現代文明病之一。對腸胃道的環境而言,來自於飲食的改變、壓力焦慮的情緒,可能會改變腸道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導致腸蠕動障礙。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標準

我們通常根據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來評估大腸激躁症。腹脹是大腸激躁症最常見的症狀,再搭配糞便形態的不同,大腸急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與混合型。

大腸激躁症的羅馬IV標準

  1. 在診斷前≥6個月,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均1週≥1次)
  2. 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至少兩項: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外觀)改變
  3. 病人已排除以下危險徵象:
    A.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B.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C.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D.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E.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F.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G.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H.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I.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中醫常見辯證



  1. 肝氣犯脾腹瀉:
    瀉前胃部微脹痛,瀉後痛不減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緒緊張而誘發,兩脇脹悶或竄痛,同時有食欲不振、吞酸、噯氣、矢氣等症。

  2. 脾虛腹瀉:
    大便時稀溏、時水瀉,每食生冷油膩或較難消化食物則腹瀉加重,甚則完榖不化,腹部隱痛,喜熱喜按,食欲不振,食後作脹,面色萎黃,體倦神疲。

  3. 血虛陰虧便秘:
    屬「虛秘」範疇。產後,或患癰疽,或高年血虛,或胃中素多蘊熱,大便長期乾燥秘結,排便困難,形體消瘦,咽乾少津,面色不澤,心慌頭暈,唇甲淡白。

✧ 補脾利濕湯:白朮3錢、茯苓3錢、炙甘草3錢。煮湯約600-800c.c.。


本文獲「馬光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作者簡介:源於澎湖小島的希望之光,肩負守護人們健康的重要使命,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 官網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