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後留意「倒春寒」6個症狀濕邪上身!中醫內外排濕氣這招超有用

58,402 收藏1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涂育維中醫師】

春分前後養生去外濕與內濕,生活小物助排濕,還你好乾爽



春分古稱「日中」,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介於驚蟄和清明之間,在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之間到來。春分前後期間容易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即偶爾回寒、時晴時雨、忽冷忽熱,不少人易患傷風感冒或着涼。由於天氣潮濕,人體容易出現「濕症」,症狀包括納呆(消化不良、胃口欠佳等)、脘腹脹滿、肢體困重、頭痛、筋骨痠痛、大便溏泄、分泌物增多等;濕疹者更會出現皮膚滲水、痕癢加劇等狀況。中醫角度要留意保護脾胃功能,以幫助運化水濕,減少濕氣積聚,從而減少「濕症」。

中醫總認為外濕會引動內濕,濕邪已經變成台灣的最大敵人之一,一到了春分皮膚就開始癢,過敏也蠢蠢欲動,10個人裡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這是因為現代人運動的頻率少,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邪。

可以自行檢視: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胞浮腫,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 3 秒後放開,皮膚陷下一個小凹洞,過一陣子才浮起來,或是經前容易水腫、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四肢沉重無力,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或是照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舌頭上鋪了一層厚厚的舌苔、皮膚經常反覆濕疹、搔癢、時常起紅疹、水泡,雨天加重,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檢視身體是否有濕邪的產生。


除了多運動,多吃排濕氣的食物如紅豆、薏米、山藥、茯苓、蓮子以外,也要注意空間的濕氣也會影響身體的狀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設計應維持通風及良好採光。尤其浴室、廚房、地下室等容易潮濕發霉的地方,最好開扇窗戶或加裝獨立通風系統。大多數黴菌在積漏水24小時內就會出現,黴菌生長的速度,快過你的想像,養成隨時保持乾燥的好習慣,也可以減少濕氣在身體中累積。

環境中的外濕要去除,廚房裡唾手可得的蘇打粉可以吸收濕氣,結塊後可用來當清潔劑,刷洗浴缸、洗手台、臉盆等,去油去污兼防黴,效果頗佳。咖啡渣兼具吸濕除臭雙重效果,放進紗布袋、絲襪或棉襪中,就是方便好用的小型除濕包。而散發淡淡香氣的洗衣粉也是好用的除濕劑。打開新的盒裝洗衣粉(或將舊的倒入用完的除濕盒中),在塑膠膜上戳幾個小洞,放在流理台下方或任何需要除濕的角落。

平時常用的木炭、竹炭的表面空隙可以吸附水氣,兼具除臭效果,適合小面積的除濕。而且可曬乾重複使用,不傷害環境。竹炭除濕調濕功能,白蟻不會產生。也可除去霉味、臭味,但是在密閉的小空間使用才有效果,也要不定期的更換新的竹炭片。而這些用過的竹炭片,可別急著丟棄,因為它還有著令人想不到的功能。將預備丟棄的竹炭片放在家中栽種的植物上或盆栽內,將可有讓植物長的更好的功效。

作者簡介:涂育維中醫師,現任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經歷包括台灣大學心理系、義大學士後中醫、義大癌症治療醫院中醫部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醫院中醫部醫師 【翰鳴堂/睿鳴堂中醫醫療體系】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