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
- 急性期:
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
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 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 - 積極復健期:
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
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 - 慢性維持期:
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
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
本文獲得「 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載。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不再是中老年專利,年輕中風患者比例漸增!復健科醫師詳解預防與復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