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節慶米食糕點 製作概要 元宵篇
早期農業社會,每年會依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時序過日子。
在冬藏之後、春耕之前的農閒時期,客家先民為感謝上天的恩典及慶祝收成,家家戶戶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敬神祭祖的儀式,因此產生相對應的供品,久而久之形成習俗。
舊曆新年(正月)
台灣有句俗語:甜粿過年、發粿賺錢、菜頭粿吃應時。
民俗中過年一定要吃年糕,象徵年年高升。老一輩的人對蒸年糕非常慎重,當日不可說不吉利的話,甚至禁止小孩嬉鬧。
如果製作的發糕,發得很好,代表新的年諸事發達恆通。而元宵節會吃元宵來應節,以祈求全家團圓。
元宵(二月)-鹹粄圓
早期客家的鹹粄圓,都是做小小粒。好吃的要訣在於粄粹要磨得細緻,製作的粄糰要軟硬適中,鹹的湯頭要煮得清而且香。為了好看可加入少量的紅色素,做一些紅湯圓點綴。由於客家湯圓的湯頭口味及配料相當一致性,加的配料大同小異,只有份量上的差異。
主原料:圓糯米1 台斤(600g)
鹹湯配料:乾香菇5 朵、豬肉150g、蒜末10g、紅蔥頭25g、蝦米15g、芹菜50g、香油15g、韭菜75g、香菜50g(小白菜或茼蒿亦可)
調味料:鹽12g、白胡椒粉6g、醬油12g
作法:
- 將米洗淨泡水3 小時後,用磨漿機磨成米漿,或是用料理機打成米漿,裝入粿袋中壓乾脫水。
- 將脫水後的乾粄粹,取一部分約1/10 量(視粄粹壓乾程度定),用手壓成片狀,放入熱水中,煮成半透明狀,撈起當粄母。
- 將做好的粄母與粄粹一同搓揉,直到柔軟成糰為止。粄母與粄粹的比例是1:10 左右。若要做五顏六色的湯圓,可自行添加紅色食用色素或天然的梔子(黃色)、紅麴(紅色)、薑黃(橘黃色)、竹炭(黑色)、藍藻(藍色)、紫地瓜(紫色)等做調色。
- 揉成粗細如拇指的長條狀,然後用手分一小段,再整型成圓形。在盤中放塊乾棉布,將搓揉好的湯圓放在棉布上吸水即可。
- 起油鍋先爆紅蔥頭,再將蝦米及香菇放入油鍋炒香後,放入肉末,炒至肉末變白,陸續放入蒜末、香油及適量的鹽、白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略炒一下。
- 將炒好的調味料加入油蔥酥及水煮開,加入芹菜、香菜、韭菜略煮。將燙好的湯圓放入鹹湯中,即可食用。
1. 用大火將水煮開,然後將湯圓下鍋,用湯杓背輕輕推開,讓湯圓旋轉幾下,才不會黏鍋底。
2. 湯圓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小火,否則湯圓會不斷翻滾,不僅容易破裂,而且會因受熱不均勻,使得湯圓外熟內生。
3. 湯圓入鍋後,水每開一次應該加入適量冷水,像煮水餃一樣,俗稱點水,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滾開二或三次後再煮一下即可撈出。(全程約9 分鐘即可起鍋)
4. 若煮甜湯圓,先將紅糖或二砂糖加薑放入開水中煮開,再將煮熟的湯圓加入甜湯中即可食用。也可加入桂花、花生粉、甜酒釀增加特殊風味。
本文摘自《經典歲時節慶米食》/徐茂揮、古麗麗/幸福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祈求全家團圓的好意頭!教你煮元宵最應景客家鹹粄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