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腦部和脊椎手術中的風險,手術機器人提供「精準微創」新選擇

13,365 收藏0
為什麼傳統腦部和脊椎手術常讓不少病患及家屬聞之色變,且逐漸朝向微創甚至無創的治療方式發展呢?這是因為人體的大腦、脊椎是中樞神經分布最密集的區塊,而中樞神經細胞,是人體內再生能力最差的細胞,一旦受到傷害便難以恢復,導致手術過程中存在許多風險。

以傳統開顱手術來說,除了術前須先經過剃髮、翻開頭皮、鋸開頭骨等繁複的準備動作,易造成大面積傷口外,在開刀過程中需藉由鐵勾「勾腦」,以專門器械將正常腦部組織勾開,增加手術視野的同時,又必須避開重要的神經部位。這樣的過程就好比在大腦裡玩「電流急急棒」般,相當考驗醫療團隊的經驗、技術、精神及體能狀態。即使近年來有手持導航的輔助,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術後出血或腦水腫的發生,甚至導致不可逆的腦神經破壞。

不只腦部手術,傳統脊椎手術也存在許多易忽視的風險



至於傳統脊椎手術,在人工植入椎間盤、骨架、骨釘等過程中,還有損傷脊髓中樞神經,併發肢體麻痺、動作及感覺功能喪失、癱瘓等症狀的可能。為了減少上述難以挽回的神經損傷發生,在傳統脊椎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相當仰賴X光的輔助,來反覆確認手術位置是否正確,過程中無形也讓患者與醫師暴露在過量的輻射線傷害之下。

除此之外,脊椎手術在背部劃開大刀,大幅度地破壞肌肉與韌帶、骨骼組織,產生大量出血及巨大傷口,術後恢復期長,連帶拉長住院時間以及回診次數。

腦部和脊椎手術新突破:手術機器人提供「精準微創」治療新選擇

為了降低傳統腦部和脊椎手術的風險,減少對中樞神經的傷害,近年來醫界積極研發相關醫療科技技術,盼能提供患者更多元的治療選擇。腦脊椎手術機器人,便是「精準微創」手術的科技結晶,結合了機器人手臂與3D影像定位的優勢,為腦部、脊椎神經手術帶來嶄新突破。

搭載醫療科技應用的腦脊椎手術機器人,能在手術前預先規劃好安全的開刀路徑,並於手術進行過程中透過光學全自動導引機器人手臂系統,以及即時3D影像,使機器人手臂完全按照術前規劃,協助醫師執行手術,讓手術變得更快、更精準。同時,因為機器手臂可以在傷口較小的狀況下,深入身體組織進行手術,進一步達到縮小傷口、減少出血、降低併發症、縮短恢復期的好處。


術前計畫+光學全自動導引機器人手臂,有助避開腦部危險區域

以腦部手術來說,可以實際運用在血塊清除、腫瘤切除、腫瘤切片、水腦症引流手術、帕金森氏症深腦刺激術、癲癇立體定向腦電圖、經鼻內視鏡顱底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等超過80%的術式。



更能透過「術前計畫」提前避開腦部神經危險區域,且在光學全自動導引機器人手臂系統下,精準重現手術路徑,減少手術流程、時間,提供給醫事人員更大的工作範圍及空間,且在穩定持械下,有助大幅降低醫師的手術疲勞。

腦脊椎手術機器人同時還能在「術中設定」開啟手臂控制系統,以0.1mm大小的極精密模式移動,對手術深度與速度進行控制,可提升手術安全性及準確度。


3D影像定位+即時動態導航追蹤,脊椎手術下刀更精準、位置零誤差

傳統脊椎手術造成神經損傷等各種風險的機率可能高達30%,而腦脊椎手術機器人,透過機器手臂協助,不但相較人工手持導航,更能穩定持械、減少手術中的晃動。

在動態呼吸追蹤功能輔助下,更能隨著病患呼吸,自動調整機器手臂的座標,有助減少移動誤差,提升下刀位置、骨釘置入的準確度,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效果。尤其,在即時3D影像定位的協助下,更能降低傳統脊椎手術需透過X光重複確認開刀位置的需求,減少患者和醫事人員接觸的輻射劑量達50%。


不只降低神經受損,更有助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

開刀無法重來,每一次手術都是醫師與病患彼此努力的結果。相較於傳統腦部和脊椎手術,可能導致的潛在神經受損等併發症問題,在腦脊椎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除了能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因微創手術,快速、精準的優點,對骨骼、肌肉、組織的破壞較少,病患術後傷口自然也較小,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也較低,且在出血量降低、疼痛感減輕下,恢復速度自然也較快,故能顯著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數,讓病患更早找回活動力、減少回診次數、術後生活品質也能得到大幅提升。


資訊來源:友信醫療集團;文: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