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高血糖…遠離死亡四重奏,血管清道夫幫你逆轉三高

339,801 收藏2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居「高」思危,「食」在心路



一九九四年《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了一篇「食」破天驚的論文,發現「肥胖基因」(ob gene)編碼了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會隨著血液循環,作用於大腦以調控食量與體脂肪含量的小分子蛋白質激素。這個激素被命名為「瘦體素(leptin),是源於希臘語「瘦」(leptons)的意思。而後來的研究也發現,因基因異常而缺乏瘦體素的孩子會有無法控管的飲食欲望,而不斷攝取非常超量的熱量,造成不尋常的肥胖。而在「半飢餓狀態」(semistarvation),瘦體素含量會降低,激發人腦對飢餓產生反應。

瘦體素的發現燃起了「發福」的人無窮的希望,期待大吃大喝也能「福」「瘦」全歸,庇得天下「食客」盡歡顏。全世界的藥廠更是寄予厚望,希望瘦體素的燃脂效果可以成為消除肥胖的萬靈丹及搖錢樹。無奈人算不如天算,瘦體素功能是為了偵測缺乏狀態,而非過量狀態。當瘦體素含量變低,會引起人體強烈的飢餓反應,促進體脂肪上升;但瘦體素含量過高,卻不會引發同樣的強烈反應,促進體脂肪含量下降。

食慾和體脂肪含量是一種由大腦主導的生物現象,而且常是在我們無意識情況下操控。體重減輕造成瘦體素下降引發食慾,在古代是協助祖先存活和繁衍的保護機制。但在現代物質豐裕的時代,這卻造成反效果,因為比起饑餓,過量脂肪對現代人類造成威脅更大。


另一項令人沮喪的事實是普通肥胖者在減肥期間,飢餓感反而比以前更強烈。大腦會提升減肥者的飢餓感和對食物更強烈的渴望,特別是會更敏銳感受到高熱量、高獎勵性食物發出的信號。一旦變胖,常常就「回不去」了。想要成功的減重,飲食計畫必須融入生活,儘量少碰額外添加油、糖、鹽和高熱量的高獎勵性食物,並持之以恆的運動。而運動或勞動後造成「胃口大開」,卻也常是減重效果不如預期的原因。

弓狀核(arcuate nucleus)是一個靠近下視丘腹內側核「飽足中心」(satiety center)的小區塊。而下視丘,特別是弓狀核含有大量瘦體素的受體。弓狀核會生成增加飢餓感的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 Y, NPY),也內含會抑制食慾的蛋白質「黑素皮質素」(melanocortin)的「POMC神經元」。瘦體素調控「脂肪恆定」(lipostat)的方式是抑制促進食慾的神經元,並活化抑制食慾的神經元。動物及人體研究都顯示,過度攝取動物性脂肪,會讓身體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的狀態。而下視丘發炎可造成瘦體素阻抗(leptin resistance)與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體脂肪設定值上調,增加肥胖與糖尿病的風險。

而當今許多生活習慣疾病都起因於代謝出現問題。可成為能量來源的物質,「過猶不及」無法被消化殆盡的話,血液內經常處於多餘的狀態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而肥胖自然成為各種代謝問題最大的危險因子,而號稱為「死亡四重奏」的「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就是內臟脂肪型肥胖加上高血糖、高血脂或高血壓,造成動脈硬化,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可怕疾病。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