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羊皮的狼:容易忽略的胃癌症狀
胃癌是發生在胃黏膜的癌症,最主要的因素是反覆發炎與潰瘍,進而形成惡性腫瘤。胃癌要透過症狀表現來早期發現並不容易,因為早期的胃癌症狀不明顯,經常與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類似,例如上腹疼痛、胃脹氣、食欲不佳、解黑便等,所以若沒有透過胃鏡檢查、要察覺難度很高。
一旦開始有體重減輕、疲倦感、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或腹水等症狀時,經常是癌細胞已經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長到胃壁更深層的地方。若發生以下狀況,務必特別留意:
治不好的胃潰瘍
胃潰瘍指胃黏膜一再糜爛(破皮)未能被治好,而使黏膜愈來愈薄,對胃壁保護力愈來愈差,難以承受胃酸侵襲,就會使胃壁出現傷口。雖然反覆發作是胃潰瘍最大特色,但由於可能是胃癌的表現方式,所以就算治療後病情明顯獲得控制,還是會強烈建議病人要依據醫囑,定期回診做追蹤。
空腹時的胃痛
多數人喊「胃痛」,是指胸口下方至肚臍這塊區域不舒服,但這個區域涵蓋很多內臟器官,所以不見得是胃的問題。胃癌的胃痛較常發生在空腹或肚子餓的時候,尤其又以上腹痛感覺最明顯。除此之外,由於癌症腫瘤可能會阻礙食物的消化,經常會伴隨胃脹、胃悶的感覺。另外,由於胃部的不適常會連帶造成病人吃不下、食欲不振,進而導致體重減輕的情況。
吐血或解黑便
胃癌經常會合併有消化道出血的現象,其主要因素包括癌症腫瘤成長速度快,造成的胃黏膜出血,也可能是癌症病灶的出血,兩者皆會導致解黑便或吐血的情形。若出血嚴重的話,還可能併發貧血,這會使病人感覺到體弱無力、頭暈眼花。這種時候,就要特別留意相關症狀是不是胃癌所造成的。
胃癌的篩檢與診斷
胃鏡是觀察胃部健康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用來診斷胃癌最普遍的工具之一。當醫師透過胃鏡看到可疑病灶時,會以胃鏡做切片取樣,接著再透過病理組織來做確診與判斷期別。
眼見為憑的篩檢工具:胃鏡
胃鏡不僅能「眼見為憑」的觀察,釐清相對主觀卻模糊的病人症狀主訴,不僅於看到可疑病變時,進行切除或切片取樣,也能針對變異細胞定位與確定病變範圍。不過,胃鏡畢竟屬於侵入性檢查,臨床上並不會建議每個人都要頻繁地進行胃鏡檢查,一來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二來是避免檢查時的風險。
胃癌的確診與後續治療
根據統計,在內視鏡下看起來是良性病灶,實際病理診斷為胃癌的機率約有5%。在胃癌診斷確定之後,通常會再以腹部電腦斷層、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來評估嚴重度,這有助於後續治療方式的評估。
目前胃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包括惡性腫瘤切除與廓清胃部區域的淋巴組織,但若屬於局限於黏膜層的早期胃癌,有機會透過胃鏡手術完整根除。此外,醫師會評估是否搭配輔助性化療來減少復發的機率。
我需不需要照胃鏡來篩檢胃癌?
若屬於胃癌的高危險族群,照胃鏡是早期發現的主要方式。至於,既不是上述提及的高危險族群,又沒有相關症狀的人,建議至少在40歲時安排一次胃鏡檢查,若確定沒有問題,期間也沒有其他症狀發生,往後每3至5年再做檢查即可。
目前胃鏡檢查的舒適度已經比以往好很多,不僅可以選擇靜脈麻醉的無痛胃鏡,亦有經鼻胃鏡、膠囊胃鏡等新型態的方式,檢查過程中的舒適度提升,甚至可以同步與醫師溝通。
作者介紹:吳文傑醫師,彰化縣員林市員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著有《跨科會診‧終結胃食道逆流》等著作。專長:消化性潰瘍以及胃食道逆流/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癌檢查及治療/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治療……等。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