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當時急診的胃鏡,胃潰瘍範圍很大,但在胃出血的狀態下,醫師是無法直接針對潰瘍做切片的(切片可能會使胃出血更嚴重)。後來,病人吃藥治療的效果很好,很少再有不舒服的感覺,大概是因為這樣,即使我一再建議他一定要回來做胃鏡檢查,卻一直等不到他。一年後,他因為脹氣、沒胃口再度回到我的門診,這次就直接是胃癌第二期了。還好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
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勸每個潰瘍的病人,不是不會痛就是好了,因為胃潰瘍有沒有好必須「眼見為憑」,透過胃鏡追蹤才能知道「傷口是否已經癒合」,千萬不要因為「沒有感覺不舒服」「不會痛了」就抱持僥倖心態,拖著不回診,不然病情很可能就像案例那樣-出乎意料。(編輯推薦: 癌症真正燒錢的不是長期住院!買癌症險這些狀況還可能領不到理賠金)
別把小病拖成大病:胃的癌前病變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可能長在胃裡的任何部位。若沿著胃壁生長,會向上或下延伸到食道或小腸,若穿透胃壁生長,很容易擴散到鄰近甚至遠端的器官、組織或淋巴。
胃癌還可以再細分為不同的種類,包括胃腺癌、胃腸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癌和鱗狀細胞癌等,都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胃癌。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的數據,臺灣約有9成的胃癌屬於從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來的胃腺癌。腸化生發展成的胃癌,也屬於胃腺癌的一種。
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約有10至20%會變成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指的是胃因為長期發炎,導致胃黏膜細胞的密度下降,胃黏膜細胞的功能也跟著下降,包括分泌胃酸及分泌黏液的保護機制,這會使萎縮部位反覆性發炎,其中約有3%萎縮性胃炎會變成胃癌。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腸化生指的是胃黏膜細胞出現變異,長了具有吸收細胞、杯狀細胞與潘氏細胞的「腸黏膜」,而使胃部逐漸降低或失去原本應該具備的功能。胃腸化生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通常建議要以胃鏡做定期追蹤。腸化生被認為與胃癌的發生有高度的關係。有腸化生現象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至10倍,每年約千分之二的風險,十年約百分之二。
胃腺瘤(ADENOMATOUS POLYPS)
胃腺瘤常以瘜肉的樣貌出現,又稱為腺瘤性瘜肉。若要與大腸腺瘤相比,胃腺瘤的發生率並不算高。不過,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指出,約有4成的胃腺瘤內存在惡性細胞,未免後續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一旦在照胃鏡時發現就會直接切除,斬草除根。目前胃腺瘤亦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胃癌前驅性變化。
別忽略「披著羊皮的狼」!下一頁醫師提點三個腸胃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