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管理學二:管理體態從血糖監測開始!一招看懂飲食、運動哪裡出錯

64,021 收藏1
凡是想改善肥胖的人,不難發現很多飲食建議都有個共通點——減少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澱粉的攝取,也就是所謂的「減醣」。原因在於精緻醣類攝取過多,會讓血糖短時間內大幅波動,刺激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將糖分以脂肪的型式「存」進細胞裡,長久下來容易囤積過量的脂肪。血糖太高的情況下,血液變黏稠、血液流動受阻,氧氣難以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產生能量,人還會容易疲倦想睡覺。由此可見,「管理血糖」除了是達成健康體態的第一步,還能夠讓一整天的精神更好、大幅提升專注力與做事效率。
 
然而,量測血糖不像站上體重機一樣簡單直覺,身為對血糖監測一無所知的「血糖小白」,可以如何開始認識並且管理自己的血糖呢?新手常遇到的問題多半是:嘗試了一些方法卻看不到改變、不確定目前的飲食方式是否適合自己,也不曉得自己的平均血糖數值,因此難以決定飲食與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
 
其實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先從吃下肚子裡的東西開始觀察,也就是從認識自己的飲食內容做起:透過兩週的血糖記錄與探索,以個人化分析的方式,幫助自己了解日常飲食與血糖之間的關係。只要夠透過手機 App 記錄餐點照⽚、進⻝時間,就能得到屬於自己的血糖波動與分析報告,同時也能了解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以從哪些小地方開始改變。飲食調整除了幫助正確對抗血糖波動,更有助於減少體脂肪的生成,是現代人管理血糖的方式中相當方便又容易上手的健康管理工具。
 

我不是糖尿病患者,也需要管理血糖、對抗血糖波動嗎?


 
對於非糖尿病患者來說,真的有需要管理血糖嗎?對此,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游能俊首先點出血糖值的重要意義,「糖尿病是一個由數據診斷的疾病,而在正式診斷為糖尿病之前,醫學上還有一個『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大家很少聽到一個疾病還有分正式和前期吧?糖尿病與糖尿病前期的分界,是根據血糖值對應到併發症的發生率進一步推算、再由專家建議數值擬定而來。」
 
一般而言,空腹血糖正常值要低於 100mg/dL,糖化血色素會低於 5.7%;當空腹血糖大於 126mg/dL,糖化血色素在 6.5%以上,即為糖尿病。因此當空腹血糖介於100~125mg/dL,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之間,這種血糖高於正常值、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標準的「過渡期」就被稱為糖尿病前期。
 
游能俊醫師解釋,我們可以把糖尿病前期視為血糖調節功能異常,只不過還沒有到需要藥物治療的地步,二者的差別在於產生併發症的風險不同。目前已有充分醫學資料證實,從糖尿病前期開始,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的發生率就開始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也提高,甚至死亡率都隨之高升;若確診糖尿病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又更高。以維持健康的角度來說,糖尿病前期是避免疾病更嚴重的關鍵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還不必用藥,藉由搭配得宜的飲食管理與運動,就有機會逆轉這些風險!
 

打破指尖採血的侷限!連續血糖監測,更輕鬆且精準掌握血糖連續變化


 
千萬不要以為沒有不舒服,就代表血糖就是健康穩定的。因為血糖偏高可能沒有任何感覺,但是併發症風險卻早已悄悄升高。游能俊醫師提醒:「比起你付費去做體檢,或各種複雜的影像檢查,其實測血糖容易多了呀!我們可以很輕鬆的監測血糖、從數據掌握並改善自己的『亞健康』狀態,還有機會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一般人可以怎麼觀察自己的血糖狀況呢?目前大致上有三種方法。一般的抽血檢查,包含抽取靜脈血液、或是用血糖機扎指尖血兩種,可以了解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色素數值;不過游能俊醫師認為兩種方式各有缺點,例如抽血測血糖是測飯前血糖,但有些人反而是飯後血糖超標,因此難以精準判斷;而糖化血色素是指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的比例,可以反映出體內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但缺點則是該數值容易被紅血球構造、數量干擾—最常見的就是蠶豆症患者,就算已經罹患糖尿病,糖化血色素數值卻無法真實反映身體狀況。
 
至於第三種方式就是連續血糖監測,這項技術能夠自動測量、完整呈現出血糖一整天的連續變化,不論是每次用餐前、後,就連夜間睡覺時的血糖波動都能紀錄的鉅細靡遺,得以從更細節的數據中進一步判斷出血糖代謝能力,幫助我們了解工作、睡眠、飲食等日常生活對血糖的影響,成為現今越來越普遍的血糖監測工具。
 
就拿我們天天都會接觸到的運動和飲食來說,游能俊醫師分析:「有些人需要觀察運動前後的血糖變化,但我們不可能時時停下來使用血糖機,這時候透過24小時的連續血糖監測,就能夠觀察到運動前後血糖的完整變化,甚至可以知道白天做的運動,對夜間的血糖穩定是否有幫助。」
 
如果想監測某一餐前後血糖的連續變化,即便是輕便的家用血糖機,也得每隔30分鐘、前前後後扎五次來記錄血糖的變動,這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件輕鬆的事;如果是連續血糖監測,除了能夠每五分鐘自動記錄一筆血糖數值,每個點連起來還能得到一份「血糖曲線圖表」,這份紀錄的優勢在於可以清楚了解每種食物下肚後不同的升糖反應,能幫助我們即時找出目前飲食的盲點、了解營養攝取上該如何調整。
 

控制血糖還能幫助體重管理!從連續血糖監測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事實上,血糖管理也和體態管理息息相關。不妨把胰臟想像成一座工廠,想要控制血糖,身體需要由胰臟分泌胰島素,游能俊醫師表示,當進食後血糖升高,胰臟就要生產很多胰島素,讓細胞能夠順利地利用這些葡萄糖,一旦飲食出問題,使得胰臟「加開產能」過度工作。

胰島素生產太多,葡萄糖更容易被轉換為脂肪「存」進細胞裡,人會一直感到飢餓,不知不覺中吃進更多食物,身體就容易發胖,長期更容易引起代謝性疾病。相反的,如果血糖波動平緩、胰島素變化穩定,飽足感持續時間較長,就不容易暴飲暴食、也比較不會囤積脂肪造成肥胖。
 
「所以說,控制好血糖絕對可以幫助體重管理!」游能俊醫師直言,血糖波動最大主因還是來自飲食,至少佔了七成的影響!一般人認為只要少吃甜食就沒事,但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可以觀察到,除了甜食以外很多食物也會造成血糖升高。醣類是主要造成血糖上升的營養素,而六大類食物中的全穀雜糧類、水果類和乳品類都屬於含醣食物,因此一餐中應該要注意營養均衡,避免因為攝取過多的醣類而使血糖升高太多、形成更多脂肪。
 
另一個影響因素則是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醫師舉例,假設一份義大利麵和一份台式乾意麵的含醣量相同,但義大利麵屬於小麥製成的全穀類麵條,GI值較低,而麵粉製成的乾意麵膳食纖維含量較少、身體吸收更快所以 GI 值更高;因此吃完調味重、較為精緻的白麵條後,血糖在短時間內的波動更劇烈,這時候如果以連續血糖監測,就能取得更完整的血糖曲線圖,可以觀察到血糖值像爬陡坡般上升;不良的飲食習慣若導致血糖長期居高不下、容易累積更多脂肪。


那想控制血糖到底該怎麼吃?透過多年的血糖測量結果、以及患者治療效果的指標監控,游能俊醫師設計一套「133飲食法」——利用1份醣、3份蔬菜、3份蛋白質的飲食組成,不論對於糖尿病前期或想減重的人,都有明顯成效,尤其是對剛開始代謝失調的人,效果非常有感,在達到飲食改變及運動習慣後,甚至有患者3個月的時間就瘦下十公斤。

如果改變飲食就有效,還需要監測血糖嗎?游能俊醫師直白地說:「因為『眼見為真』呀!自己沒看到身體變化、血糖變化,通常就沒有什麼意願來測血糖,可是血糖代謝幾乎與身體健康劃上等號了!」一旦實際看見血糖波動對身體的影響,也比較願意調整飲食、把運動加入生活,對調適壓力、生活品質都能改善,幫助自己進入更健康的生活型態。更何況拜科技所賜,已經有了解血糖值變化的最佳工具,入門門檻低、解決了傳統方式的不便,當然要好好運用才是。

最適合新手的血糖管理新科技!兩週飲食探索簡單、實用、好入門



游能俊醫師指出,更重要的是,現在都有 App 搜集數據資料,方便大家判斷飲食與血糖的關聯,發現「原來這些食物在我身上變化是這樣的結果」,還可以從中設定血糖管理的標準。比如想要預防糖尿病發生,糖化血色素一定不能超過6.4%,如果想逆轉糖尿病前期,一天中95%的時間,都控制在140mg/dL以下,才能使糖化血色素保持在5.7%以下,換算下來每天只容許72分鐘可以超標。

「過去血糖檢測的門檻、技術上的困難,可以說一一都被科技克服了,我們已經進入到科技掌握健康的時代,而且會越來越普遍!」醫師補充,人體的運作機制相當複雜,血糖問題除了飲食外,還有其他像運動、睡眠、壓力等因素交互影響。「不論是想控制糖尿病、逆轉糖尿病前期、或是想要減重的人,都可以藉由 App 的血糖分析數據,找到未來改善的目標。」

游能俊醫師表示,智抗糖的 「14 天血糖探索計畫」就是相當適合初學者管理血糖的工具:首先,連續⾎糖監測搭配 App ,能以曲線圖方式即時呈現不同類型的食物與運動對⾎糖的影響,使用 App 拍照記錄每日餐點,可以獲得系統提供的分析圖表與衛教知識,搭配飲⻝測試與簡單好懂的內容,進一步對照每天數據、綜合分析,找到應對策略、清楚了解該如何調整。「14 天血糖探索計畫」將能讓每個人更容易了解不同類型食物對血糖變化的影響,踏出掌握健康的第一步。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